作为苹果生产大市,“烟台苹果”一直享誉全国,而在烟台苹果中,蓬莱苹果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截至2016年底,蓬莱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3.5万亩,总产量达到91.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于苹果产业。
近年来,蓬莱大力探索适合当地的现代苹果产业发展道路,力图走出传统发展困局,将看似无序的市场行为转变为政府合理有序的引导,从而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从种植阶段解决苹果产业低端、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
种植是产业链条的起始环节,在这一阶段,传统产业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攻克。“劣质果根本卖不上价钱,优质果价钱仍然不低。特别是好品种,比如说这个品种5块钱都抢着收,劣质果就是没有收的。”在蓬莱市刘家沟镇,代收苹果商贩杨宗纯告诉记者。
据蓬莱市农业局果树专家介绍,蓬莱苹果存在部分果园品种老化、树龄较长的问题。同时由于树冠密闭、通风通光性差,造成果品质量和品质下降,优质高档果比率低。为此,蓬莱市引导企业和果农更换新品种,加强老化园改造和升级。
“在成功选育‘烟富1-6’号的基础上,我们从2010年又成功选育出‘鑫早富’中晚熟新品种1个,‘烟富10’‘烟富7’和‘元富红晚熟’红富士新品种3个;引进‘维纳斯黄金’中晚熟新品种1个。”蓬莱市果树工作总站站长徐月华说。
另外,蓬莱现有的苹果种植,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土地集中在分散的农户手中,规模小,现代先进的机械、技术、生产方式很难发挥作用。
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蓬莱更加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种植大户。
“截至2016年底,我们有种植面积2公顷以上种植大户232户、家庭农场61个,苹果合作社493个,烟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个。在生产环节,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在销售环节,统一运用农村电商等手段,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利润最大化。”蓬莱市农业局局长王毅告诉记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营销方式,对周边农户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大家加入合作社,改良了品种,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从销售环节解决苹果产业滞销、价格波动大的问题
销售是产业链条得以实现和持续的关键。“逢上烂市,苹果卖不出去,一年辛苦白费不说,一亩地还得倒贴几千块钱。”蓬莱农民隋晓东告诉记者。
据冷库负责人保守估计,到目前为止,去年全市普通农户的苹果仍有1/3没有卖出去,积压在冷库中,价格持续走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经常发生,价格忽高忽低,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价格过低导致的苹果滞销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户生产积极性,出现大面积苹果园改葡萄园现象。
解决果品滞销,发展电商是一条新路径。近年来,蓬莱苹果销售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网上销售,涌现出了妇女创业“四姐妹”等电商组织。
2016年,蓬莱市成立电商协会,打造电商孵化基地。当年,电商协会开展的“蓬莱苹果助力”活动,一个月时间累计网上销售蓬莱红富士苹果5000万斤,其中“田+”电商一个月接单150万,销售苹果1000万斤,拾鲜京东蓬莱馆接单50万,累计销售500万斤,“四姐妹”的公司订单在2016年也已破万单。
电商的蓬勃兴起,也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蓬莱苹果”缺乏一套完整品牌建设的问题。目前蓬莱市虽然申请了“蓬莱苹果”地理标志商标,但缺乏细化指标和检测要求,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已经开始积极引导企业和果农争创蓬莱苹果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据王毅介绍,截至目前该地已创建苹果品牌60个,三品认证9家,2015年“蓬莱苹果”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市场导向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就目前苹果市场而言,同样存在总量充足但结构性矛盾明显的问题。
据冷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苹果市场呈两极分化,质优价高苹果供不应求,而普通苹果却大量积压。
“未来我们的苹果要发展,关键还是要顺应市场需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优质、高效、安全上下功夫。”王毅说,“考虑到蓬莱市生产较分散,户均只有3-4亩果园,现在在重点探索对分散经营的土地采取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引导土地向合作社流转,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实行标准化基地建设。”
同时在果品改良、水肥一体化等方面,徐月华认为,蓬莱作为苹果大市,应做标准的“领跑者”,制定细化具体的蓬莱苹果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
“可以通过采用‘公司+基地+标准化’等模式,推行统一的农业操作规范,贴上统一的蓬莱苹果商标,让蓬莱苹果成为大家公认的好苹果。”王毅告诉记者,未来蓬莱还将通过发展旅游、电商等探索苹果营销新模式,“蓬莱旅游和蓬莱苹果都是重要的城市名片,两者的结合,必将使两大产业相得益彰,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