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西藏林芝: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4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82425
内容摘要:鲁朗镇罗布村,尼玛多杰开设的家庭旅馆藏族特色浓郁,吸引了很多游客。工布江达县拉龙村氆氇加工合作社内,工布文化特色的钱包、
 

 

鲁朗镇罗布村,尼玛多杰开设的家庭旅馆藏族特色浓郁,吸引了很多游客。 

 

 

工布江达县拉龙村氆氇加工合作社内,工布文化特色的钱包、男女服饰、挎包、阿沛女帽等商品琳琅满目。 本报记者 熊 丽摄

西藏林芝市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着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劲、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确保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推进。2016年,林芝市达到脱贫条件2576户8990人,贫困发生率9.78%,同比下降6.64个百分点

“过去的扶贫更注重帮扶,给老百姓送钱送物,而现在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工程,不仅要解决吃住问题,还要解决发展问题和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这是从量到质的转变。”林芝市扶贫办主任闫新航告诉记者,从资金来源看,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方式,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从帮扶方式看,自主创业、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开发、行业帮扶、企业帮扶、对口帮扶、易地搬迁及设施完善、政府兜底9项举措齐头并进;从帮扶主体来看,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

层层落实抓脱贫

林芝市采取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看家中有没有灾和难、看基础设施完善不完善、看自然环境差不差等“七看法”,对贫困人口进行“回头看”,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

脱贫攻坚首先要精准识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林芝市采取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看家中有没有灾和难、看基础设施完善不完善、看自然环境差不差等“七看法”,对贫困人口进行“回头看”,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2015年末,林芝精准识别并录入贫困人口6636户22803人,覆盖全市7县(区)54个乡(镇)489个行政村。

扶贫谁来扶?闫新航告诉记者,林芝市构建起市、县(区)、乡(镇)、村(居)、驻村工作队五级联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市、县(区)、乡(镇)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严格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确保责任上肩、任务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记者在林芝市东巴才村、罗布村、扎西岗村等地采访时看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他们工作热情高、情况熟,说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很有想法。比如鲁朗镇东巴才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瞄准本地旅游工艺品的空白,带领村民建起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这个村去年人均收入只有1.8万元,其中现金收入1.2万元,均低于全镇平均水平。据预测,加工厂将带动全村32户164人,目标是户均增收3000元。今年3月28日试运行以来,完成了为鲁朗餐饮协会制作32套木碗的订单,第二批订单则是为酒店制作一批藏族吉祥物切玛盒。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脱贫攻坚,最终要靠基层干部群众来落实。”闫新航说。据了解,近年来,林芝市各级各部门纷纷选派驻村工作队队员和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驻村工作实现489个行政村全覆盖,382名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居)第一书记。

扶贫先扶志。闫新航告诉记者,林芝市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作用,采取“人盯人、人带人”等方式,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全市绝大部分贫困群众克服了“等靠要”依赖心理,积极投身到自主创业、自我脱贫、自我发展中去。

群众吃上“旅游饭”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鲁朗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经济发展又更有底气去保护青山绿水。二者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

雪山圣湖交相辉映,莽莽林海中杜鹃花丛生,被称为“西藏小江南”的林芝,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2016年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林芝紧紧抓住“林芝国际生态旅游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精准脱贫工作结合起来,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实现脱贫致富。

47岁的结巴村村民欧朱丹巴是工布江达县巴松措景区的保安,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4年。他告诉记者,没来景区工作的时候,以砍树、种青稞为生,收入极低。现在每月工资有2000元,主要工作是维护景区秩序,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工布江达县旅游局副局长巴旦才旺介绍,巴松措拥有湖泊、雪山、瀑布、草甸、原始森林、古村落和古寺庙,自然和人文风光兼具,是工布江达县的龙头景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5A级景区。景区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附近村民。县里还设立了区域乡镇旅游发展基金,每年拿出近200万元用于壮大景区内的村集体经济,引导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开办家庭旅馆、农家乐等参与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业与贫困村、贫困户有效链接。

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林芝旅游扶贫成效进一步显现。在鲁朗镇罗布村,尼玛多杰经营的卓玛家庭旅馆庭院整洁,藏族特色浓郁,吸引了不少回头客。驻村工作队队长凌源俪告诉记者,尼玛多杰家还是鲁朗镇标准化家庭旅馆建设的示范点,不久前在政府指导支持下,他的家庭旅馆刚刚进行了改造提升。“2016年全村家庭旅馆收入达到180多万元。此外,通过销售松茸等林下资源产品、开办藏式餐饮等,全村几乎都参与了旅游开发。”巴旦才旺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林芝市共发展旅游家庭旅馆538家,直接从业人员2120人,带动群众5000余人参与旅游开发,成为西藏家庭旅馆发展最快、数量最多、评星挂牌最早的市,初步形成了以巴宜区扎西岗村、波密县巴卡村、工布江达县结巴村、米林县才召村为代表的林芝乡村旅游新名片。

2017年3月28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正式开业迎宾,经初步估计可提供至少3000个就业岗位。在小镇运营中,鲁朗景区管委会最大限度地让农牧民群众参与经营,担当业主。小镇商业区中为鲁朗镇8个行政村每村安置了20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的商业铺面,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保障失地群众今后的生活,鲁朗景区管委会从小镇商业用地中按所征耕地总数3.5%的比例返还用地,作为该村集体商业用地,确保农牧民群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离土、不离乡,通过土地、房屋入股、租赁或自行经营等形式参与到旅游开发建设中。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鲁朗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经济发展又让我们更有底气去保护青山绿水。二者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鲁朗镇镇长刘可疆说。

产业扶贫见实效

把一些有想法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集中起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记者在林芝采访时看到,农业合作社正在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在工布江达县拉龙村氆氇加工合作社,工布文化特色的钱包、男女服饰、挎包、阿沛女帽等商品琳琅满目。随着林芝旅游的发展,作为一种手工制作的藏族特色毛织品,氆氇手感细腻、质地厚实,备受游客青睐。

合作社内摆放的一本“工布江达县精准产业扶贫企业工资发放表”显示,工人的日工资标准为83元,按天结算的计酬方式更加灵活,更适应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需求。33岁的合作社理事长洛桑赤烈告诉记者,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精准脱贫工作让氆氇有了新市场,现在产品主要通过微信销售,2016年纯收入10万元,带动了19户45人实现脱贫增收。

“工布江达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少年轻人除了挖虫草无事可做。我们把一些有想法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集中起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工布江达县农牧科技局局长段曙江说。

据了解,工布江达县具有显著的收入性、条件性、素质性、区域性高度交融的综合性绝对贫困特征。贫困乡镇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畜产业加工转化率低,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为此,工布江达坚持因村施策、一村一策,充分依托贫困村的区位条件、气候特点、资源禀赋等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发展藏香猪、牦牛养殖、松茸加工、畜产品加工、城郊经济等特色产业,避免不切实际或千篇一律上项目,提高项目竞争力和稳定性。例如,位于巴松措景区内的错高村,通过“贫困户+合作社+公司”的方式养殖藏香猪,带动全乡脱贫38户147人;朱拉乡成立了松茸加工合作社,每年带动社员增收40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

闫新航介绍,林芝市大力推广“公司+贫困户”“政府扶持+村集体+能人+互联网”“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帮助贫困群众获得产业发展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双促进。2016年,到位产业扶贫资金4.92亿元,立项产业扶贫项目212个,开工131个,竣工54个,完成投资2.61亿元。

“已立项的项目,2017年将全部开工建设,做到尽早建成一批,发挥一批效益,确保早见效益,让贫困群众早日受益。”闫新航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西藏林芝: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714/5478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