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现代循环农业,必须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模式,因势利导突破难点。很显然,东南地区是我国农业高度集约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生产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巨大压力。据统计资料显示,东南地区农牧菌废弃物总量近4.2亿吨,秸秆有效利用率不足80%,畜禽粪污处理率不足60%,同时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产生的大量菌渣仍缺乏有效的利用。因此,如何将巨大的农牧菌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防控污染,提高效益,其现实的生产意义与深度的环保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
近5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担“十二五”国家支撑课题“东南地区农牧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15)”专项,主要针对东南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畜禽粪便、秸秆、菌渣等农业废物量大面广,污染严重,利用率低、开发模式单一等现状,将农牧、农菌、农林、农企有机结合并融入畜牧废弃物污染有效治理中,将资源化主动利用与高效化综合开发的技术有机结合,创立现代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要实现农牧菌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与资源转化,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构建模式。通过多年实践,优化构建了现代循环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大中型养猪场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多级循环利用、规模化养殖场微生物发酵床及其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以牧草治污与饲草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业生产与增值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菌业生产碳减排为目标的农菌立体栽培多级循环利用、农牧菌废弃物制肥多级循环利用、以菌渣高效转化为核心的多级循环利用等7种具有东南区域特色的多级循环农业模式,并对东南地区农牧菌废弃物循环利用潜力、农田环境承载力、多级循环能值、循环利用效益和食用菌栽培多级循环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要实现农牧菌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与资源转化,必须通过协同攻关,突破环节链接技术。通过多年实践,重点突破了28项相互链接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攻关环保型生猪饲料及其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粪便污水污染物快速减量化技术、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关键技术、狼尾草草地消纳养牛场废水技术、饲草新品种选育和牧草加工技术、奶(肉)牛高效利用牧草技术、小型隧道式摆头进料机的研发与应用技术、双孢蘑菇新菌株选育和栽培技术、食用菌菌渣二次栽培食用菌技术、农作物(木薯、芋头)套种竹荪技术、茶园套种灵芝技术、特色农牧菌废弃物生物炭制备和应用技术等。
要实现农牧菌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与资源转化,必须实施集成推广,促进成果有效应用。通过多年实践,因势利导创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以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多级循环、以垫料(猪粪渣)再利用的多级循环、以菌业生产与增值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以菌业生产碳减排为目标的多级循环、以制肥工程为纽带的多级循环等集成推广的示范基地30个。并集聚产业要素,促进现代循环农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循环农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规模化集成开发,将传统分散式的农牧菌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向现代设施化与集约化的多级循环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转型。近几年成功开发了30多个系列产品,并累计辐射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3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现代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深化技术研究而言,我们将在循环农业科技攻关取得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南方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模式构建与接口技术集成研究”的主题,拓展接口环节协同攻关,突破高效集约经营技术,为循环农业产业化开发提供有效支撑。我们将结合南方区域实际,分为农林牧结合、农牧菌结合、果草牧结合生产系统以及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区综合体构建等四个方向开展系统研究,力求提升现代循环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与污染防控率,进一步拓展与提高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与高优化的开发成效。
就发展对策而言,我们建议制定全国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导与持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要继续设立国家现代循环农业科技专项,分类分区域开展集成技术创新;要设立循环农业产业园区与国家示范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累经验;要研究并制定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条例,创立中国特色绿色农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