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宁夏灵武白芨滩:治沙造林3万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07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81792
内容摘要:提起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率领大家以每年治沙造林3万亩的速度,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
 提起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率领大家以每年治沙造林3万亩的速度,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

50多年来,三代白芨滩人坚持不懈防沙治沙,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不仅使得昔日“沙洲”变“绿洲”,也实现了治沙致富齐步走。

白芨滩林场处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位于银川市以东的沙山区,是防风固沙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固堡垒。随着国家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给白芨滩的治沙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场改变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传统治沙模式,运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推广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雨季穴播、营养袋造林,撒播草籽、秋冬两季植苗造林等先进适用技术,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60%至70%提升到现在的80%至90%,实现了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

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蒙告诉记者,几代白芨滩人在与沙漠的无数次较量中,探索出“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围绕干渠、公路、果园建设多树种、高密度、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构成第二道生态屏障。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内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经果林和苗圃。在田间空地,种植畜草,发展养殖业,形成牲畜粪便肥田、林草养殖牲畜两项循环产业。2015年,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而实现了从“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向“六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的转变。

“林地沙化严重,职工年均收入不过千”,这是许多林场职工对当年生活的概括。为解决职工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现状和资金严重缺乏、既要养人又要护林造林的局面,林场大力推行以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承包机制造林。得益于机制创新,林场职工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过去全场每年完成治沙造林3000亩,现在每年完成3万亩。随后,林场先后成立3个绿化造林公司,承揽绿化工程,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将近千万元的利润反哺治沙造林,为先进治沙技术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后来,林场又建起了机砖厂、预制板厂、建筑工程队,在沙漠边缘引水推沙造田,发展果园5000亩,开发苗圃5000亩,建设温棚243座,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林木资产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成功走出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近几年,白芨滩林场职工收入增速连续保持在12%以上,2016年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创造了改造利用沙漠、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推进宁夏经济建设重点推广模式。”魏蒙自豪地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宁夏灵武白芨滩:治沙造林3万亩”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707/5471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