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武汉稻田养小龙虾超过10万亩 年产超2000万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8  来源:武汉晨报  浏览次数:81673
内容摘要:在武汉没吃过小龙虾,夏天就算白过了。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武汉早已进入吃虾旺季,有行业数据统计,小龙虾已成中国餐饮市场规模最
 养殖户在稻田里打捞小龙虾

 

在武汉没吃过小龙虾,夏天就算白过了。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武汉早已进入“吃虾”旺季,有行业数据统计,小龙虾已成中国餐饮市场规模最大的单品类产品,“虾宴”市场诱人。

武汉小龙虾协会负责人陈忠生介绍,去年武汉本地小龙虾每斤均价为11元,今年上涨到15元,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稻田“天生”小龙虾不少

提起稻田养虾,很多人会想到湖北省内的潜江、洪湖等地,其实武汉本地的稻田养虾十年前就开始了。昨天,武汉布谷鸟种养合作社资深养殖户叶志平告诉记者,十年前他就开始稻田养虾模式。

2005年,叶志平在家里种水稻的时候,发现田里天然的小龙虾就有不少,捕捞起来送到水产批发市场贩卖,每斤售价高达3.5元,卖虾子比种水稻的收益还高。此后他就一直养殖小龙虾,还带动很多人跟他一起养殖。

市农委水产处介绍,武汉从2015年开始推广稻田养虾模式,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一批示范基地,基地的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人在城里买房买车,有的人尝到甜头,承包上千亩的稻田、湖面养虾。

养虾户靠养虾买房买铺

46岁的刘汉波,因长期的户外工作皮肤黝黑。刚刚过去的3个多月时间,他经常凌晨送小龙虾到批发市场,忙得不可开交。

作为江夏法泗较早养殖小龙虾的大户,他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很多周边想养虾的农户都会找他学习经验。而在10年前,他刚从广东辞职回老家,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从广东回到老家法泗后,他开着小面包车给一家养螃蟹的农户运送材料。一来二去,他跟螃蟹养殖户熟了,对方告诉他,当年螃蟹没收到多少,没想到田里的小龙虾倒是收了不少,当年小龙虾的市场行情不错,每斤批发价高达八九元,一池塘的小龙虾竟然卖了17万元。这件事让刘汉波非常震惊,一个没有多少投入的水产品,竟然卖出自己几年都挣不到的钱。

2006年,刘汉波加入小龙虾养殖队伍,刚开始摸不着门道,几年都没赚到钱。2009年尝试稻田养虾,3月份至6月份养小龙虾,等虾子捕捞完再种水稻,一亩田的收益能达到3000元左右。

刘汉波说,稻田养虾,虾吃杂草还能改良土壤,促进稻苗生长。

现在刘汉波在法泗有近300亩的稻田养虾基地,虾子几乎不愁销路,还有水产出口企业上门采购,一年养虾子种水稻收入达到六七十万元。

“靠养殖小龙虾,我们在市区买了房子、铺面,要放在以前那都不敢想。”刘汉波说。

养虾不能有老板的心态

“小龙虾的市场火爆之后,想养殖小龙虾的人非常多,可是江夏养虾没赚到钱的也不在少数。”有着十几年养殖经验的叶志平说道。

养虾户李永红说,也有的人见到小龙虾行情好,投资承包上千亩的水面养虾,最后没挣到钱;有的人只承包二三十亩水面,一年也亏了几万元。

“养小龙虾,就不能有当老板的心态。”李永红说,不管是1000亩还是500亩的水面,养虾户都必须亲自去看去了解实际情况。

刘汉波虽然是法泗养虾界的“元老”,可是每天他都要去水面看看才放心,长期暴露在太阳下的工作,使得他的皮肤黝黑。“养虾就要知道虾田到底是什么情况,以稻田养虾为例,虾田里需要哪些饲料,投放的数量是否适中,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如何,都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获知。”这也是为何小龙虾火了这么多年了,江夏靠养殖小龙虾真正赚到钱的人只有少部分,这部分人的养虾规模都比较大,有实力和技术才敢投资。

李永红说,养殖户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每年都要出去学习新技术、了解新趋势,水产部门经常组织培训或者外出学习,他们都是一次也不落下。

链接

何为稻田养虾?

市农委介绍,稻田养虾,是一种种养循环模式。2015年以来,武汉水产部门大力推广该模式,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江夏、新洲、黄陂和蔡甸四个区,截至5月底,我市稻田养虾模式总面积超过10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超过70%。

该种养模式,水稻产量每亩约1000—1200斤,小龙虾亩产平均可达到200斤以上,除去种苗、饲料、水稻、土地承包等费用,亩平均纯收入可达到2500~3000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武汉稻田养小龙虾超过10万亩 年产超2000万斤”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628/5461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