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南昌“三变”推动现代农业华丽转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7  来源:南昌日报  浏览次数:84584
内容摘要:奏响农业由大转强奋进之音这是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百万亩耕地、百万亩水面、上百万人口撑起了农业大县旌旗,让这里连续多年获得
 

 

奏响农业由“大”转“强”奋进之音

这是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百万亩耕地、百万亩水面、上百万人口撑起了农业大县旌旗,让这里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等荣誉。

这是改革一线、发展前沿。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一系列国家级名片增添了深化改革动力,让这里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发展标杆。

南昌市“强攻产业、决战工业”一声令响,继工业率先发力之后,一曲农业由“大”转“强”的奋进之曲又在这里高声奏响,南昌县正以方式之变、结构之变、理念之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华丽转身,在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农业先进要素的聚集区、农业综合改革的试验区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方式之变:打造一个又一个现代农业龙头“样板”

盛夏,瓜果飘香的喜人时节,走进位于南昌县银三角管委会的林生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满目葱郁、一片生机。基地中央,新建的450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温室引人注目,巨大的四方形建筑现代感十足,犹如一座科学实验室。玻璃房内更是别有洞天,无土栽培、水肥一体、智能物联等现代农业运用让人眼前一亮。林生堂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捍介绍:“玻璃智能温室按照荷兰和以色列技术标准规划建设,共分四个区域,分别栽有辣椒、黄瓜、大小西红柿,种植这些作物不需要土壤,也不用太多人来打理,整个温室,4名工人就够保障日常管理。”

在温室小西红柿区,一株株蔓藤悬挂在空中,营养基质代替了土壤,一根根管道则将智能中枢设定好的“比例肥”“定量水”按时输送。“传统种植小西红柿,一年亩产约2000斤到3000斤,而在这座温室内,每平方米每年就能产120斤。同时,无土栽培避免了重金属超标,科学供给保障了作物所需水肥,让产品品质提升不小。此外,操纵电脑就能自动施肥灌溉,也节约了人工成本。温室环境又延长了生长期,可保障冬季市场供给。”张捍介绍。

智能、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让人赞,数倍增长、品质优良、覆盖期长的现代农业成果令人欣,而这些都是南昌县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培优现代农业发展“土壤”结出的硕果。

围绕打造农业强县,发展现代农业目标,南昌县加强现代农业规划,积极开展对“龙头型”现代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培育打造,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量质并升。一年来,全县共引进农业大项目12个,涉及项目资金37亿元。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4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7家、市级73家),龙头企业数量与层次居全市县区第一,在全省处于领先行列。

在“抓重头”扩充现代农业体量的同时,南昌县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院县(院企)合作,与省农科院签订了共建协议,并联系省内外25家农业科研院校与县域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强技术服务指导,聘请了90名专家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服务;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业乡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和“百名农技人员挂百村”等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了水稻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水稻种植技术、有机果蔬基质栽培技术、网床养鸭、笼养蛋鸭、生猪零排放养殖等一系列科技项目,有效提高“科技兴农”水平。

南昌县还积极引金融活水入农,依托“财政惠农信贷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今年5月,该县共发放“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7.469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1.57亿元参与农业开发。全县2142家农业新型主体获得贷款,节约融资成本达1949万元,带动10万多户农户投身现代农业发展,“金融助农”之力可见一斑。

结构之变:使农业附加值更高、影响力更大、带动力更强

粮食总产102万吨,居民年均自给约30万吨,粮食商品率约为70%;蔬菜总产78.2万吨,居民年均自给约16万吨,蔬菜商品率约为80%;肉类总产13.5万吨,居民年均自给约10万吨,肉类商品率约为26%;水产品起水量14.76万吨,居民年均自给约5万吨,水产品商品率约为66%……这组数据是南昌县2016年在农业产出方面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不过,从农产品商品率来看,部分农产品供需不够平衡,也就是说,一些农产品出现了销售困难和区域性价格下跌现象,一些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却供不应求,相对短缺。

供需失衡易冲淡农业效应、打击农户信心、影响现代农业发展。为此,南昌县围绕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多种经营做文章,使农业附加值更高、影响力更大、带动力更强。

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保障粮食基本供应的基础上,南昌县加大蔬菜、肉禽和水产品等人民群众需求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的生产力度,并鼓励发展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等特种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南昌县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120万亩,包括以蒋巷镇为代表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以新和源公司、三江口蔬菜公司为代表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鄱阳湖农牧渔产业公司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基地;以赣玉林公司为代表的水禽养殖基地;以金乔公司、磊鑫生态园为代表的苗木种植基地;以热欣公司为代表的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基地;以“湖光山舍”“海湾农庄”“凤凰山庄”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基地;以昌碧米业、三江顺发米业为代表的粮食加工基地;以煌上煌集团、国鸿集团为代表的畜禽肉类加工基地;以小蓝禽蛋市场、龙昌公司为代表的禽蛋销售加工基地。

同时,南昌县跳出“原料生产者”角色,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供销链条,以品牌效益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该县龙头企业现有有机食品企业8家,产品102个;绿色食品企业6家,产品20个;无公害种植企业20家,产品81个。龙头企业产品注册商标200余件,包括“汇仁”“皇禽”“人之初”“祥橱”4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鄱阳湖”等40个省著名商标。商标数和绿色品牌、无公害数均为全省县(区)之首。其中,江西人之初营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转让和自主研发取得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新型专利等40项。江西省绿滋肴实业有限公司在特色经营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上,积极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公司每年开发近50个新产品,研发3个系列新产品。截至目前,公司经营开发有20个类别产品,128个大项约11380个单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江西旅游商品和农副土特产品。

南昌县还鼓励“一产接二连三”,多元经营,一个个农业综合体应运而生。位于向塘镇的“凤凰山庄”正是其中之一,山庄占地面积3260亩,是典型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一三产相加,让农庄每逢周末,游人如织。“我们种植的果蔬,一方面能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能吸引游客,带动旅游发展。现在山庄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江西凤凰山庄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腊根介绍。不仅如此,综合体的发展,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驾轻就熟的就业岗位,让不少农民实现家门口打工,家门口增收。“我在凤凰山庄负责农家表演项目,像组织小猪游泳、赛跑,示范碾米、打谷等。我原来就是个庄稼汉,对这些事再熟悉不过了。现在每年收入大约6万元,比原来种田挣得多。”凤凰村村民胡永平说。

据了解,南昌县11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都分别采取了合同订单、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形式,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接关系。目前,全县有95%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85%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直接带动本地农户约18万户。

理念之变:从“绿色发展”中淘出可持续“致富金”

“2005年这里还是一片荒滩,现在成了湖畔密林。”江西省磊鑫生态实业有限公司徐福良看着自己建起的“绿色王国”感叹不已。

位于塔城乡青岚湖畔的磊鑫生态园风景秀美,4000亩的园区,近60%的面积被131种苗木组成的“绿林”覆盖。其中,不乏华木莲、光皮树等珍稀树种。

“生态园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珍稀林木种苗繁育,还接受休闲旅游、科普观光。所有效益都是绿色生态带来的。”徐福良介绍。

农业发展,吃的是“自然饭”。现代农业更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发展底线。为保障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南昌县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县”,制定了《南昌县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试点工作方案》,不断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基地,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

近年来,南昌县不断加大绿色蔬菜基地和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构建“工”字型绿色生态基地。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提高绿色生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绿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推进养殖污染治理,有效落实了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快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的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和配套乡镇暂存站点建设,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切实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开展农田残膜等污染治理,引导农民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构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体系,全力抓好12个市级病虫害监测网点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使示范区农村生猪的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得到生态化防治。加强渔业资源保护,改善鄱阳湖水域生态环境。

以“三变”促农业由“大”变“强”,行走在昌南大地的广袤乡村,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条农业华丽转身之路,这就是南昌县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路。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南昌“三变”推动现代农业华丽转身”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627/5459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