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小杂粮的山西突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7  来源:中国农村网  浏览次数:85744
内容摘要: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山西号称小杂粮王国。然而,山西小杂粮拥有金牌缺少品牌,叫好不叫座,捧着金钵钵啃着窝窝头,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山西号称“小杂粮王国”。然而,山西小杂粮拥有“金牌”缺少品牌,叫好不叫座,捧着“金钵钵”啃着“窝窝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山西小杂粮,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山西粮食品种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更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如何将山西的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由杂粮大省转变为杂粮强省,近些年来,政府规划引导、专家献计献策、企业持续发力、农户化零为整、电商风生水起……山西全省上下都在用心破题。

“谷子好,谷子好,太行山的第一宝,营养高来味道好,山珍海味比不了……”“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这段脍炙人口的上党鼓书《谷子好》,不仅道出了谷子产自地形复杂的黄土地,而且形象地阐明了谷子丰富的营养成分。

山西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产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在香飘四溢、色彩斑斓的粮食家族中,山西省的小杂粮无疑是最引人注目,最值得称道的。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近年来,山西省从政府,到公司、合作社,再到电商、农户,紧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掀起了一场杂粮突围大战。

品种繁多禀赋独特——“小杂粮王国”名副其实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其特点是:小、少、杂、特。

山西农业之长在于特,粮食之长在于杂。小杂粮是山西优势粮食品种,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种植广泛。山西省主要杂粮品种有麦、粟、黍、豆、薯5大类,“十二五”期间,该省审定杂粮品种103个,其中麦类20个、粟类17个、黍类24个、豆类39个、薯类3个。“十二五”期间,山西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3,杂粮年总产量约220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5。

近年来,山西省共征集到2万多份杂粮种质资源样本,占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5000余份谷子和2000余份杂豆种质资源是稀缺的育种材料。

杂粮具有抗旱、耐瘠、优质、稳产等优势。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具有适宜于各种杂粮不同生长要求的独特气候、生态类型。山西省从南到北都有杂粮种植,特别是东部太行山区、西部吕梁山区及北部高寒冷凉区种植相对集中,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注定了其是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而面积之广、产量之多、品种之丰,使其“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名副其实。

据农业部门2016年统计,山西省谷子面积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糜子居全国第一位,燕麦、荞麦、高粱居全国第二位,绿豆、小豆、豇豆、小扁豆等小杂豆保持在全国前三位。

拥有“金牌”缺少品牌——小杂粮叫好不叫座

说起山西小杂粮首推小米。山西小米颗粒饱满、米色金黄、香甜浓郁,“沁州黄”“东方亮”“汾州香”“泽州黄”“寿阳小米”“翼州黄”等品牌声名远播,其中“沁州黄”名列我国“四大小米”之首,还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

“乌克兰人每天早餐必吃面包蘸荞麦,包括荞麦在内的小杂粮一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外国人认识山西,是从荞麦开始的。”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杂粮科负责人说。苦荞“芦丁”含量很高,对防治高血脂等“三高”很有效,糖尿病患者也宜食用。在山西省左云、右玉、和顺等少数几县,特殊的地理纬度,使苦荞成了当地特产。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朔州平鲁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宴,因此,平鲁被称为“中国红山荞麦之乡”。雁门苦荞,被称为“东方神草”,有“五谷之王”美誉。

山西红芸豆、大豆、豌豆、绿豆等豆类品种多样,且颗粒硕大、色泽鲜艳,兼有营养药用价值,历来是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畅销货。

然而,这么多年来,山西小杂粮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原料化趋势明显,丰年压价,歉年抢购,固有的“弱、散、小”品牌特点使生产一直处于农户“糊口粮”调剂和农业生产的填空补缺状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远不及其应有的美誉,其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多年来“靠天吃饭”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坐门等客”的原粮外销经营方式存在与市场脱轨现象;产量不稳、品种选育落后、经营粗放、原粮仓储缺乏、精深加工研发不够、产业化程度低、宣传不到位、小生产不能匹配产业化的大市场。拥有“金牌”,不等于拥有市场名牌。山西小杂粮叫好不叫座,捧着“金钵钵”啃着“窝窝头”。

山西一家为肯德基代加工薯条的企业,尽管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却在产业链上不如肯德基赚得多,自有品牌也卖不出肯德基薯条的价格和销量。

虽然山西省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发展一直不是很理想,产品雷同,品牌过多过滥,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因杂粮加工技术落后,目前主要还是以原粮或原粮简单加工就上市,产品粗糙,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资源优势的背后是小杂粮王国的窘境。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山西小杂粮种植面积由2323.6万亩下滑至1395万亩,减少928.6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重由48.6%下降到28.3%,总产减少约10亿公斤。

加强科研、推广和生产企业的联合,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通过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把小杂粮做成一个大产业,杂粮精深加工势在必行;以“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为突破口,全力扶大扶强扶优扶特扶品牌,只要全面拓展杂粮销售渠道,积极构建“互联网+杂粮”,只要着力解决好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开拓山西杂粮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新境界。多年来,针对小杂粮产业的突围之战,无数专家建言献策。

实际上,政府规划引导、专家献计献策、企业持续发力、农户化零为整、电商风生水起……山西小杂粮产业化之路——全面让小杂粮市场化、商品化,由小农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由小生产转变为大产业的全过程,已经悄然展开……

政府规划政策驱动——“小杂粮”产业沐春风

山西小杂粮产业化的进程,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导、服务协调。

发展山西小杂粮,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山西粮食品种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更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据统计,山西58个贫困县中,杂粮生产县就占到42个。依托优势的杂粮资源发展杂粮产业,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成为新形势下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

近年来,山西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致力于小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想方设法强化产品区域优势,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011年,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郭迎光履新之初就提出,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项目化建设”的思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全省杂粮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方式,用产业翻番来支撑富民增收。

2012年,山西启动杂粮产业振兴计划,并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广先进技术、建设高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优品牌。该计划提出,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建立一批万亩、5000亩和1000亩的规模化杂粮生产基地;择优扶持杂粮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构建覆盖全国的小杂粮现代物流体系;在忻州市建设山西杂粮展示基地和展销中心,形成北京等大城市有直销窗口,太原有物流园区,各市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的营销格局。

同时,山西也启动了杂粮产业振兴工程,杂粮直补由每亩43元增加到80元,新增杂粮良种补贴,并在一些地区开展杂粮保险试点等工作。另外,还加大了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开展了杂交谷子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燕麦“一早三改”“两深一浅”膜侧沟播、春播大豆地膜覆盖、大豆平作改垄作、膜下滴灌穴播红芸豆等集成技术的推广与示范。连续几年的努力,山西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杂粮模式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启了小杂粮产业化的大幕。

随后,山西省农业厅做出杂粮加工产业布局:晋北重点发展燕麦凉面等小杂粮复合面制品、熟食制品等主食化营养食品;东西两山重点发展小杂粮月饼、饼干、早餐饼等即食食品和休闲食品,推广生产小杂粮生物营养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山西建设国家级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的远景跃然眼前。

2012年以来,山西还确定了杂粮主食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并逐步对已有杂粮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和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杂粮主食独特配方及工艺,注重营养性、功能性产品开发,推动杂粮主食加工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杂粮主食产业也有了快速发展。

而产销衔接,也是山西探索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实践。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拓展小杂粮的销售渠道,先后开展了“中国粮食企业山西行”“小杂粮玉米宣传周”“2016山西优质杂粮玉米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将大市场带到了山西粮农的家门口,不仅解决了多年来农民杂粮丰产不丰收的困扰,也让全国消费者有更多机会品尝到来自黄土高原的高品质杂粮。

今年1月,山西省出台的《关于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将做大做强杂粮产业摆在了重要位置。该意见提出,推进杂粮物流园区建设,扶持一批杂粮加工企业,改善仓储条件和加工工艺,向基地建设和消费需求两头延伸产业链,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出一批具有山西地域独特魅力的杂粮名优特品种和蕴涵山西文化元素的方便、营养、保健食品。

之后山西省通过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方案》中,与小杂粮产业密切相关的有三项内容,一是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二是加快开发功能性食品,发展功能农业;三是加快建设山西“农谷”,打造功能食品科创城和功能农业示范区。

一系列利好政策,给山西小杂粮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月7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健康山西2030”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提出“努力把健康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而山西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的小杂粮正是发展健康产业的基础。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山西的杂粮面积将要发展到1600万亩以上,总产245万吨。细化的指标是,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亩产提高20%以上,努力建成“全国优质杂粮开发示范基地”。

“山西牌”小杂粮产业化的目标和路径越来越明晰。

“企业+农户”化零为整——小杂粮“弄潮”大市场

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组长柴岩教授提出:企业才是杂粮产业化的主力军,必须把企业放到主导的地位,因为只有企业发展好了,才能对整个杂粮产业发展产生推动力。

“看到这些绿色、有机小杂粮走出山沟沟,成为餐桌上的‘座上宾’,我都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谈起小杂粮,吕梁市兴县山花烂漫公司的董事长贺虎平感触颇深。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采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化零为整把种植相对分散的农户集中在一起,统一培训,统一提供优良种子,统一施有机肥,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加工,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跟踪服务,提升小杂粮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宣传,有机谷子和大明绿豆系列产品的销路不断拓宽。

贺平凯是山花烂漫公司合作社的一员,在与合作社签订了种植合同后,他得到了很多专业指导和培训,有机谷子收益明显增加。像他一样跟着合作社走、得到合作社帮助的农民有上千户。

谈起苦荞,大同市灵丘县乐龙苦荞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白松田颇为自豪,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山西大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灵丘苦荞系列产品的销售连年增长。目前,合作社平均每年要加工500吨到600吨荞麦,年营业额500多万元,精深加工后的苦荞系列产品有苦荞茶、苦荞凉粉和苦荞面。这些产品不仅在灵丘周边各县以及太原、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广泛销售,还远销日本。

大同市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小杂粮出口企业,集种植、收购、仓储、加工、出口于一体,已形成“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出口创汇产业链,年生产加工能力约2万吨,带动农户2800多户,年平均出口额达230多万美元。

创建于1998年的山西绿得公司致力于山西小杂粮的推广,先后在绛县、武乡、清徐、阳曲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了3.8万亩小杂粮农副产品基地和山区绿色产品销售公司,进行小杂粮的生产和深加工。在山西,这样的公司或合作社还有很多。

近年来,随着小杂粮营养保健功能的开发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山西小杂粮基地建设也风起云涌。沁县、武乡等太行山区的“沁州黄”小米基地和汾阳、石楼等吕梁山区的“汾州香”小米基地,晋西北地区的优质杂豆基地,管涔山及周边县区的优质燕麦基地,广灵、灵丘的苦荞基地,寿阳、和顺、平鲁的甜荞基地,汾阳、清徐的高粱基地,岚县、五寨、左云、娄烦等地的马铃薯基地,已逐步形成规模。

无论企业,还是合作社、基地,多年来,这种人财物的集结,特别是优秀企业家的组织和配置,使山西小杂粮生产小主体无法匹配产业化大市场的颓势渐渐扭转,小杂粮产业化的步伐也越走越快。企业才是市场的创新主体和承担山西小杂粮产业化的驱动力量,这渐渐成为一种共识。

打“养生”牌精深加工——打造中国杂粮大厨房

农产品的消费在餐桌,昔日的“小米粥、窝窝头”成为人们主食餐桌上的新宠,正是在这种营养、健康的理念驱动下,被称作“粗粮”的小杂粮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8岁的董玲是个新主妇,中午蒸米饭时,她往大米里掺进去些小米、黍米,“每次蒸米饭我就加点杂粮,不仅蒸出来的米饭颜色好看,营养价值也更高。”董玲说道。

寻常百姓餐桌之外,现在各大酒楼也在研究着粗粮细做的方法。位于太原市南宫附近一家主打杂粮牌子的饭店,荞面饸饹、豆面抿尖、莜面窝窝、搓鱼鱼、油炸发糕、杂粮糊糊、糜米酸饭……放眼看去,每道美味都或多或少掺些杂粮。

但是,山西小杂粮产业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卖原粮成为产业的主要销售方式,许多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杂粮主食和制品,其生产技术装备多停留在小作坊、小规模,生产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导致了很多杂粮食品仅局限于风味小吃,并未进入三餐主食。

此外,卖原粮的做法还“难为了”消费者。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常常无暇研究杂粮的复杂做法,有时即便是正宗“老醯儿”,也常常因为“不会做”而无从下手。

“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那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有过20世纪70年代末生活阅历的人们,对这首山西民歌耳熟能详,但是恐怕会做莜面栲栳栳的就寥寥无几了。再好的药食两用特性,如果不能让消费者简便易食,都卖不上钱。

加工是农产品增值的“法宝”。山西从小杂粮大省向小杂粮强省转变,一定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及特色杂粮的衍生品。有杂粮资源禀赋优势,有直接面对京津城市群的市场优势,将原粮深加工,向简便易食的绿色主食和保健饮品领域进军。这也成为一个共识。

山西臣丰食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苦荞产品加工企业。它以苦荞为原料,生产苦荞保健茶、苦荞清饮、荞麦混合粉、杂粮方便冲调食品、沙琪玛和以苦荞壳为原料的床上用品,共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企业的品牌旨在充分挖掘苦荞的营养价值。坐落在朔州的山老汉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的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生产的摘麻花、黄小米、黑小米、精品纯莜面、豆面、荞面、黄米面、豆面糊、胡麻油很有市场、销量很好。

发展杂粮产业既消化了周边原粮,又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更增加了收入,这是一举多得、一举多赢的好事情。山西省粮食局负责人这样评价。

柳林小吃“沟门前”荞面碗团美味飘香,沁州黄小米配方小米粉香浓欲滴,太行山有机五谷烘焙的“纤唯佳”窝头片酥脆可口……在山西,走精深加工路线的特色杂粮衍生品还有很多,孝义“九州香”豆制品系列产品,临县“麻峪”豆腐,大同、朔州的燕麦片、精制燕麦粉,平鲁、左云、灵丘、寿阳的荞麦加工品,有的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有的还多次拿了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以及名牌产品称号。

在一次次山西省内外大型展销会上,苦荞强化剂、燕麦膳食纤维粉、富硒黑苦荞醋、五仁小米营养糊等等这些曾经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山西小杂粮精品,经过深加工后华丽转身,不仅走出了山沟沟,开始供应美特好、沃尔玛等100余家国内大型超市及国际连锁超市,并面向全国大型批发市场和部分知名网络销售商,还远销到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五谷杂粮走红,除了原粮、主食产品外,以杂粮为原料的山西汾酒、清徐陈醋享誉国内外市场。零食、饮料这样的高附加值产品也玩起了粗粮概念。山西优质杂粮系列太谷饼、杂粮系列月饼热销省内外市场,绿豆牛奶、黑米豆奶、谷物酸奶等粗粮概念的饮品也出现在货架上。

与此同时,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汾州香米业有限公司、山西雁门清高食业有限公司、广灵荞宝食业有限公司、怀仁龙首山粮油贸易公司、山阴燕麦片厂、大同新荣区荣康粮油精品公司等一批知名的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顺势崛起。

一批规模大、思路新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也孕育而生,紫团、双合成、六味斋、亿家康、亿佳美、谷之爱等知名企业探路主食精深加工,塑造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主食品牌。

一份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山西现有的规模小杂粮加工企业约150家,实际加工量每年约50万吨,加工企业销售年收入合计约350亿元。可以看出,山西在小杂粮深加工上已经起步。

杂粮“触网”——破解“最后一米”难题

山西借助“互联网+”,实现小杂粮销售由扁担、推车到“鼠标”,从走街串巷、提篮小卖到老酒出深巷的跨越,电子商务像是在供需之间修通一条高速桥梁。

“以前种的小杂粮需要自己出门推销,价格卖得比较低,现在通过微信平台、淘宝、阿里巴巴等线上销售,没几天就全部销售完了,而且绿色杂粮身价看涨。”柳林县天王农产品合作社的王彦强感慨地说,自己的小杂粮能卖到全国各地,这在以前是做梦都想不到的。

2008年奥运会期间,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木瓜坪乡张家沟村农民王志强,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名为“山里旺农家店”的网店,把家乡的小杂粮放在网上叫卖,店内有近百种商品,销售很是火爆。

2009年2月,王志强参加了淘宝网“网络创业先锋大奖赛”,登出了主题为《电脑、相机、铁驴子、山货,一根网线串起来,我就是网商》的帖子,讲述了自己的打拼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个署名为王小帮的参赛作品在首页登出。

王小帮因而成为一名农民电商。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王小帮作为马云邀请的8名客户之一,敲响了阿里巴巴的开市钟。王小帮的名气和生意更是突飞猛进。

薛伟,山西雁南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忻州市宁武县从事小杂粮的种植和开发。他将绿色有机融入杂粮的“灵魂”,公司的主打产品莜麦、圆眼黑豆、胡麻、豌豆、蚕豆、红芸豆等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地受到一大批中高端客户的青睐。由他领衔的雁南春公司,成立短短不到两年,捧回了两个令同行眼热的荣誉:雁南春品牌入围“2016年中国农产品百强好品牌”,雁南春基地成功入列“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小杂粮种植加工产业园区”。

目前雁南春公司正着手推出一个叫“宅便利”的线上线下优质杂粮供应平台。线上整合厂家、零售商、消费者的数据和资源,解决零售商统一采购的难题;线下则以加盟店,结合会员制和订制化服务,一站式解决市民厨房的一日三餐问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2011年,长治市沁县册村镇新住村24岁的小伙儿裴成龙开始在网上售卖自家的小杂粮,那些无污染的农村绿色产品迅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目前,裴成龙开了三家网店,年销售小杂粮70余吨,覆盖周边8个村子,不但他自己尝到了电子商务的“甜头”,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2008年,忻州市“饭中有豆”杂粮电商平台上线。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山西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式上线,目标是打造山西网上农产品大市场,5年内辐射全国,把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

2016年5月12日,“中国小杂粮·商城”电子商务平台落地山西,该平台致力于建立集杂粮产品供应链、线上交易、资金结算、仓储物流于一体,确立了分类杂粮、进口杂粮、自营超市、杂粮伴侣、学做杂粮、品尝体验六大服务板块,全力打造“B2C消费电商+O2O体验电商”商业发展模式。这一“互联网+小杂粮”的战略决策,向全世界传达了一个信号——山西,不仅有煤炭,还有大众喜欢和需要的小杂粮。

杂粮“触网”,不仅使特色小杂粮找到了销路,农民收入提高,还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小杂粮种植由随意化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进而走向品质化、品牌化。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小杂粮的山西突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627/5458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