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牧渔”变“家养”实现质的突破
不久前,以“科技驱动、创新转型、价值共享”为主题的“2017中国水产科技大会”在蓉举行,此次会议在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水产局的指导下,由通威集团联合中国渔业协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等共同举办。
与会人士认为,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成,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
以西部渔业大省、全国水产大省四川为例,2017年,四川水产养殖面积将达33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5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00亿元。“在四川渔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以通威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企业。”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景世刚说,“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四川在贫困地区通过推广成套的综合养鱼技术,使千家万户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专家认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渔业二三十年来在增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和突破,从以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从“牧渔”变成“家养”,这是其他农业产业要花费上百年、上千年才完成的过程,改写了世界渔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是了不起的贡献。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介绍,我国水产养殖业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201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到6900万吨,出口超过200亿美元,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0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大国。
水产养殖业短板尚存
“前三十余年,通威和广大行业同仁一道,解决了中国水产品‘量’的积累;未来三十年,通威还将与大家一道实现‘质’的跨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这番话,既道出了通威集团取得的成就,也反映出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分析说,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售价不断下降,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养殖效益下降。同时,面临养殖废水排放、劳动力老龄化、渔药用量等水产养殖难题。
综合专家们的看法,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简陋、陈旧、经济基础脆弱,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化、高层次养殖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综合经营规模。一些企业既缺乏技术贮备,又缺少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资金,只能维持原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水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现存的标准不完善,配套性不强,滞后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药、渔药及水产养殖用饲料添加剂等残留检测方法滞后。
三是市场营销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品牌意识。作为水产大国,我国市场营销方式还比较落后。多数养殖单位、养殖户还没有把水产养殖品打造出品牌,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单纯依靠产品市场价格上扬来增收创收,而不能从加大科技含量、产品整体包装上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应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提质增效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行业现状,水产养殖业要戒“骄”戒“躁”,通过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以实现全行业的提质增效。
首先,在成绩面前戒“骄”,面对问题和不足戒“躁”。刘汉元认为,戒“骄”就是中国水产养殖业在实现“量”的积累的同时,不能沾沾自喜,而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戒“躁”,就是在看到不足和差距时,不能浮躁,而要脚踏实地地进行科技创新和转型。
其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李书民认为,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在新品种培育、鱼病防治、水产疫苗研发和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渔业节能减排、渔业信息化等领域实现新的技术突破。
刘汉元补充说,要通过科技手段塑造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组织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科技推动,更要有组织掌控能力来保障科技落地。只要解决了农民组织效率提升的问题,让农民有学习和掌控知识的能力,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农村科技创新就有了落脚点和切入点。
第三,以物联网技术推动水产转型。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物联网专家李道亮认为,当前,我国水产转型面临一系列问题,而以精准、高效、智能为特征的水产物联网将是破题的关键所在。发展水产物联网,要准确把握水产物联网的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层面,要完善互联网和物流基础环境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水产物联网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企业层面,要多参与进来,结合自身优势打赢“卖货”、“聚粉”、“建平台”的互联网时代三大战役;社会层面,要进一步向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主体普及互联网和电商知识。
第四,推广“渔光一体”,实现渔业增产和节能减排两不误。“渔光一体”是通威集团的一种创新,它以水产养殖为基础,在池塘、水库、沿海滩涂地区架设光伏组件,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养殖模式。水下养殖和水上发电作业同时进行,可实现渔业增产和节能减排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