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起,北京市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就开始在三亚等地开展科研育种加代、应急种子生产等工作。50多年来,南繁为北京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在北京市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首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今年北京市南繁基地建设部署会上,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吴晓玲对北京的南繁基地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她指出,北京是全国南繁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占全国的15%,南繁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0%,在各省市推进南繁基地建设中,北京市有思路、有举措、有落实,走在前列。
“南繁基地大大缩短了作物科研与生产周期,是我市种业科技创新、新品种推广的重要平台,是我市推进国家现代种业创新试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郑渝强调,北京市农业局高度重视南繁,已把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作为发展北京现代种业、提升中国种业创新实力的重要举措。
回顾历史,继往开来。北京南繁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不可否认,50多年的南繁历程也是北京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记录了北京种业从弱小到强大的兴盛史。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局粮经处了解到,北京南繁历程可分为五大阶段。
南繁实践探索阶段
(1966年-1969年)
1966年,北京市受农业部委托,与河北、山西两省市种子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及北京农业大学,在海南岛陵水县良种场对从国外引进的95份玉米自交系,种植0.13公顷进行鉴定和观察。北京市南繁工作由此开始。
这一阶段北京南繁的试验地点基本固定,加代、组配、鉴定、评价等南繁工作内容已经确立,繁育作物以玉米单交种为主。北京市南繁地点被排在当时的广东省海南岛崖县保港公社和湛江农所,主要开展玉米育种和自交系加代工作。这一时期,市农业服务站在海南繁殖75亩玉米单交种,品种有白单4号、反帝101、反帝103等,这些品种是北京市第一代玉米单交种示范推广阶段的主要品种。
南繁兴起繁荣阶段
(1970年-1982年)
1971年,北京市积极响应玉米杂交育种会议精神,继续“采用异地育种的方法加快品种选育,缩短育种周期,力争早出、快出品种”。1971-1972年度,北京市共22个单位、239人参加南繁工作,种植面积达3800多亩,其中制种1220亩,实际收获种子33.14万公斤,达到整个70年代的最高峰。
1971年,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南繁工作的几项规定》,提出南繁原则:应以繁殖亲本为主,制种为辅;以玉米为主,其它作物为辅;加速繁殖少、好、新品种。《规定》的提出,为此后的南繁工作划定了范围,指明了方向。
整体而言,这一阶段,北京市大力推广、普及杂交用种,用种需求大。除进行科研项目外,加上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亲本繁殖和制种,南繁工作任务大幅增加,是北京市南繁的高峰期。同时,南繁定位为科研育种,管理开始逐步规范。
南繁稳定发展阶段
(1983年-1994年)
这一时期,北京市提出,南繁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京郊玉米品种老化和生育期过长的问题,通过南繁加快繁育和示范推广速度,在二三年内实现京郊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的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1987年,北京市通过南繁配新组合21个,繁玉米自交系5个。1988年,通过南繁发现可代替京杂六号、京早七号的组合。1988-1989年,北京市南繁种植面积417.5亩,其中玉米单繁和制种357亩。
为给南繁工作统一集中管理提供保证,1991年,北京市南繁指挥部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1992年,北京市南繁指挥部和北京市南繁植物开发中心正式通过批准建立,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南繁工作计划,统一南繁工作的领导。南繁基地的建立,结束了北京南繁长期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南繁工作逐渐制度化。
南繁成熟规范阶段
(1995年-2009年)
这一时期,北京南繁的作物范围进一步扩大,粮食供应作物中主要是玉米;蔬菜作物中主要是甜椒、辣椒,还有番茄等;经济作物中主要是西瓜等。南繁总面积每年约300-400亩,内地制种缺口较大或推广重大新品种的年份,亲本扩繁量大,南繁总面积超过1000亩。
这一阶段,北京市南繁管理制度与南繁服务设施均已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加强对南繁工作的领导,1998年12月,成立了北京市南繁领导小组,并设立南繁指挥部,由市种子管理站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落实市南繁领导小组的相关决策。2006年的《关于加强北京市农作物种子南繁管理与服务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管理机构与职责。同时,市种子管理站以南繁基地为载体,向全市南繁单位提供生产用地、种子检验仪器、种子烘干设备、日常办公、餐饮住宿,以及代繁、代鉴定等服务。
南繁全面提升阶段
(2010年至今)
随着南繁在我国种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南繁基地建设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北京种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并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加大北京市在海南省制种基地建设,将基地建设成为支撑全市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成立了由19个市级单位组成的市级种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以推动意见和规划的落实。
自2010年以来,北京市不断加强南繁管理力度、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南繁工作顺利开展。2014年,经北京市市政府同意,北京市南繁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15年10月,《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印发,对南繁基地建设与管理做出全面部署。对此,北京市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市南繁科研育种单位和企业需求的摸底大会,研究部署全市南繁基地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定《北京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与《北京市贯彻落实南繁规划实施方案》。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南繁提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南繁发展处于一个新起点,南繁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南繁育制种开始进入融合生物工程、计算机与网络信息、管理制度、立法保障等完整体系创新与创建阶段。同时,北京市南繁单位的数量也逐年增多,至2015年底,南繁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已达50家,相关工作人员700多人,南繁总面积达6724亩,规模进一步加大。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今年,北京市南繁基地建设工作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过去的历史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将充分利用南繁资源优势,继续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规划好、保护好、建设好南繁基地,为打造我国种业硅谷和科技高地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