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从沙漠农业到海水淡化 以色列何以成为农业强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3  来源:网易新闻  浏览次数:82656
内容摘要:每当谈到中东,人们脑海中总会自动联想到漫天的沙尘与无边无际的荒漠,鲜有绿色植被,水资源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东众多的阿
 Nahalal莫沙夫

 

每当谈到中东,人们脑海中总会自动联想到漫天的沙尘与无边无际的荒漠,鲜有绿色植被,水资源匮乏。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东众多的阿拉伯国家都在为粮食无法自给与人口爆炸带来的各项问题而烦恼。

中东适合耕种的大块土地仅有新月沃地与尼罗河谷地带,而这两处的自然环境比起欧洲、东亚与东南亚还是差了很多:

土地相对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且降水量不足,农业生产严重依赖河流、绿洲与地下水灌溉,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极大,产量不稳定。

然而就在邻居们还在为吃不饱饭而犯难时,占据新月沃地西南角一小块土地的以色列却成为了中东为数不多的实现了粮食自给的国家(自给率95%,2008年数据),并且每年大量出口谷物、油料种子、肉类、咖啡、可可和糖,此外以色列农业科技异常发达,是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领航国家。

那么以色列是如何做到的呢?

荒芜的“应许之地”

以色列超过一半的国土是沙漠,只有 20% 的国土不经改造就可耕种,此外以色列水资源匮乏,气候干旱,降雨量偏少,用水主要依赖约旦河河水、加利利海(又译太巴列湖,是一个淡水湖)的水以及海水淡化,全国大部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发展农业。

这样的环境下若是进行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一样),那么粮食产量根本不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这样一来没有稳定的粮食供给,谈何上层建筑的建设?

以色列首先在农业生产组织上做了大胆的革新,设置了两种世界上以色列独有的农业社区类型:

基布兹(Kibbutz,希伯来语,意为聚集)与莫沙夫(Moshav,希伯来语,意为定居点或村庄)。

基布兹

19世纪末,伴随着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此时尚处于奥斯曼帝国治下),然而此时的巴勒斯坦人烟稀少,举目皆是荒野。

初来乍到的犹太移民为了生存下去,决定抱团取暖,在郊野组建集体的农业社区,并实行类似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自治制度(大雾)。

1909年第一个基布兹——Degania Alef 在加利利海畔建立。

随着巴勒斯坦在一战后交由英国托管,由于英国执行了利于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政策,大量基布兹随着犹太移民的到来拔地而起。

在托管初期直至以色列建国后的一长段时间内,基布兹是一种社会主义和锡安主义相结合的乌托邦社区。

基布兹的一切财产和生产资料均为全体成员所共有,实行民主管理,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其基本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过去在以色列建国前与数次中东战争时期,基布兹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以色列集体社区,与我国曾经的人民公社较为相似,基布兹遍布以色列各地(包括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在前线地区即是耕战结合的前沿基地,基布兹的居民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发展经济与军事两不误。

不过如今,随着中东局势的变化,基布兹曾倚重的农业已被越来越多的其他经济活动,如轻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与旅游等所取代。

2010年 时以色列全国共有 270处 基布兹,它们的工农业产出占到了以色列总产出的 9%,价值达 800亿 美元,并且产出了以色列 40% 的农产品,其价值达 17亿 美元。

还有一些基布兹甚至发展出了军工业,并且赚的盆满钵满。2010年时,有大约 200名成员的 Sasa基布兹从其从事的军用塑料产业中获得了 8亿5000万 美元的收益。(简直是一个个天然创业孵化器...)

莫沙夫

莫沙夫和基布兹理念相似,但更强调共同劳动,它是一种由单个独立农庄所组成的合作制农业社区。

莫沙夫的农庄是归个人所有,但是大小是固定,公平分配的。莫沙夫居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生产,自给自足,自负盈亏。

莫沙夫的管理层是由民选的议会组成。社区的建设则是通过一种特别的税收——委员会税来支持。

每户人都支付一样数额的税收,因此理论上在莫沙夫,如果你农场的利润越高,你的生活条件也随之更好。

这也是和基布兹最大的不同,因为基布兹的成员享受同等生活条件。

“北水南调”

在解决了农业生产的组织架构后,以色列下一步着手解决的就是国内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问题。

以色列约 90% 人口居住在该国中部与北部海岸平原与中部谷地中,这里降雨较为丰富(年均400mm),但极高的人口密度与极小的土地面积,使得当地的水资源仍十分紧缺,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 300立方米/人,和我国海河流域持平。

而以色列的主要水资源集中于北部加利利海与约旦河谷地一带,远离其人口聚居的海岸平原与中部谷地。为此,以色列在约旦河以色列一侧沿线开挖了大量引水渠,引走了大量的约旦河水。

然而在约旦河中下游开挖引水渠仍然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为此以色列建立国家输水系统,直接从约旦河上游加利利海开始,开凿了长达 130多千米 的运河、管道与隧道,并修建了许多泵站与水库,形成了一个覆盖了大部分全国人口密集区的巨大输水系统。

以色列国家输水系统将加利利海的水直接引向该国中部与北部海岸平原与中部谷地的人口聚居区,最远可运输到南部的内盖夫沙漠中。

这就是以色列的“北水南调”,每天可输送 170万立方米 的水,在 2006年其中的 60% 用于农业灌溉,35.5% 为生活用水,其余的 4.5% 为工业用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有了相对足够的水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后,以色列通过推广滴灌与污水再生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得每一滴水物尽其用。

给我一滴水,还你一片田

滴灌技术使得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量大大减少,避免了漫灌和喷灌造成的大量水资源浪费。

此外,以色列的海水淡化近年来发展很快。

2006年以色列海水淡化能力才有 100万立方米/天,到 2013年时海水淡化供水能力增加到 6亿立方米/年,预计2020年将增加到 7.5亿方立方米/年。

海水淡化加再生水,已占以色列总供水的一半以上!到 2015年时海水淡化水单独的供水量也超过了 50%。在各国都依赖珍贵水资源的中东地区,这一技术优势无疑将大幅提高以色列的地位。

以色列是世界上海水淡化成本做得最低的地方,大型淡化厂的成本做到了 1美元/立方米 以下,最好的做到了 0.54美元/立方米,这样的价格使得以色列的淡化水已经可以作为农业与生活用水大规模使用了,预计到 2050年时 70% 的生活用水将是海水淡化水。

另外,在农业科技方面,早在 1870年 在特拉维夫的 Mikveh Israel 就建立一所农业学院,农业学科的教员与导师在那里开展农业研究,并帮助许多早期的犹太定居点种植实验性的作物。(因为环境恶劣,巴勒斯坦之前几乎没有现代农业生产经验。)

1921年时以色列犹太人事务局(一个非盈利组织)在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建立了农业实验站,这是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第一个科研机构,其研究的是小型的集约化农场生产,专精果树、牛、鸡、蔬菜与谷物的混合生产农业。

农业实验站下有作物科学、水果、土壤与灌溉、昆虫学与植物病理学、收获后的作物处理、食品技术与农业经济学等多个部门。

农业实验站的研究成果很快就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旱地条件下的粮食产量从每公顷 600公斤 增加到 5000公斤 ; 牛的繁殖和育种将牛奶产量从 800-1500公斤/牛/年 提高到 5000公斤/牛/年(1950年),2005年时超过 11000公斤/牛/年。

柑橘类水果的储存研究则减少了水果在运输过程中的腐败,运送到欧洲的水果受到真菌侵袭的机率由此从 30% 大幅下降到 2-3%。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更多的地区性与全国性农业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茁壮发展。

1971年农业研究组织(ARO)成立,与以色列农业部合作开展农业研究。农业研究组织致力于通过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为出口市场开发作物,确保农业社区的收入足以自持,开发新的作物与技术并使其适应新定居点的自然环境,并且绝不产生污染。

此外,希伯来大学(雷霍沃特校区)、巴伊兰大学、特拉维夫大学、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本·古里安大学(内盖夫校区)也都有许多下属的与农业研究有关的学院或系。

沙漠中的农产品出口国

以色列的农业在农业生产组织架构、水资源管理与农业科技研究三驾马车的共同驱动下飞速发展。

在建国 60年后的 2008年,农业产值占到以色列 GDP 的 2.5%,农产品占到其出口货物的 3.6%,同时农业人口只占到劳动力人口的 3.7%(2009年时以色列全国仅有 17000名农民,当年全国人口约 750万)。

自 1948年独立以来,以色列的耕地总面积已经从 1650平方公里 增加到 4300平方公里,农业社区从 400个 增加到了 725个,农业生产量增长了 16倍,是人口增长率的三倍多,今天以色列 76% 的新鲜农产品用于出口。(在2000年以色列就通过出口花卉获利5000万美元)

在世世代代的犹太人的改造下,以色列已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荒芜原野,今日其已成了《圣经》所说的“流奶与蜜之地”,成了全球农业的领航者。

犹太人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智慧,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富饶“应许之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从沙漠农业到海水淡化 以色列何以成为农业强国?”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523/5425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