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依托“一带一路” 让陕茶走出巴山汉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2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83136
内容摘要:5月18日至21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市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省农业厅组织了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市的23家知名茶叶企业参
 宁强千山玉皇观茶园

 

5月18日至21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市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省农业厅组织了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市的23家知名茶叶企业参展。产品涵盖了绿茶、茯茶、红茶及相关衍生产品等多个品类,集中展示了陕茶发展的成就。会上,“汉中仙毫”获得“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为今后陕茶“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础。

事实上,以“香高、味浓、耐泡、无污染”闻名的陕茶,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及消费者认可。自2012年我省理顺茶叶管理体制之后,省农业厅将茶产业列为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扩大生产基地规模,狠抓标准化生产,提升质量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陕茶的知名度、影响力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政策扶持篇

政策引领。茶产业是陕西区域特色产业、是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作为继陕西苹果之后又一特色优势产业来抓,从资金及政策方面进行扶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省农业厅制定了《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和《陕西茶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引领茶产业发展。今年省农业厅又提出了“转型升级引领行动”,着力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补齐产业短板,提升产业竞争力。

资金扶持。2013年省财政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至今累计投入3.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发展茶产业。汉中、安康、商洛和咸阳等涉茶市县也累计投入近3亿元支持茶产业发展。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篇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全省茶园面积231.7万亩,茶叶产量10.1万吨,茶叶产值137亿元,比2013年的162万亩、5万吨、56.6亿元分别增涨43%、102%和142%。通过推广“一园三季多茶”模式,改变以往只生产绿茶和少量红茶的生产现状,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基本形成了以绿茶为主,红茶、黑茶等多茶类发展的格局。

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全省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472个,工商注册茶企743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7个、市级龙头企业72个。通过QS市场准入认证企业370多个,通过国际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93个。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跻身全国茶叶百强企业。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省茶叶注册商标296个。拥有国家驰名商标4个,陕西省著名商标49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茶叶地理标志18个,区域公共品牌21个。2016年“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上分列第20位和第25位,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泾阳茯砖茶”、“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等成为国内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泾阳砖茶制作工艺”入列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型升级篇

强化科技支撑。我省主推以陕茶1号为代表的六大主导品种,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利用,加大本地适生品种选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品种。在全省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茶叶清洁化生产四大核心技术。重视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开展了无性系茶苗培育、春夏茶园管理、红绿茶加工技术和黑毛茶加工技术等内容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了茶产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通过修剪、改土、改植换种等措施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2016年完成低产茶园改造任务6万亩,在茶树育苗、栽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一系列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国家级茶叶标准园15个,认定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60个。

积极开拓市场。为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大陕茶影响力,2016年省农业厅制定了《陕西省茶企走出去奖励实施办法(试行)》,设立自营出口奖、品牌创建奖和名优茶品奖,拿出560万元对16家获奖企业和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按照“先市场,后生产”的理念,组织陕茶企业抱团闯市场。几年来,陕茶宣传足迹遍布北京、济南、兰州、福州、乌鲁木齐、贵州上海、香港以及俄罗斯、荷兰等地,陕茶知名度大幅提升。2014年9月,“泾阳茯砖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拉开重走丝绸之路序幕,历时1年多时间,从泾阳县至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的陕西村,沿途宣传泾阳茯砖茶,极大地提升了陕茶影响力。

提高综合产值。我省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加快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在陕南开展黑毛茶加工技术培训,引导茯茶企业采购陕南原料,支持咸阳茯茶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多形式营销模式,促进具有地域优势的茯茶产业繁荣兴盛。依托南水北调优质水源的涵养地的优质水源,结合陕西优质的茶叶资源,应用高新技术生产质量好、附加值高的茶多酚、茶饮料等深加工产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培养茶艺师、评茶员等技能型人才,将茶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休闲养生的良好环境,不断拓展茶产业链和增值渠道。

成就亮点篇

出口形势良好。2016年我省茶叶出口46批次,共计324吨,同比增加568%,金额1061万美元,同比增加599%,出口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我省共7家茶企出口茶叶,其中绿茶占比63%,红茶占比36%。近年来,在政策鼓励茶企扩大出口的大好形势下,我省茶叶出口量价显著提升,西乡县、平利县已成为陕茶出口主力军。我省茶叶出口主要涉及香港、澳门等地区及美国、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

增收效果明显。在陕南茶乡,茶农们靠茶叶提升了生活品质。2016年,汉中市茶农仅种茶一项,人均收入9398元,户均收入3.8万余元。目前全省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8个,种茶家庭农场4968个,引领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茶产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汉中仙毫”的品牌成长之路

陕西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陕南地区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陕西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无污染”的特点。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陕西茶叶品牌更具市场影响力,省农业厅从2012年起,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逐步整合区域内众多茶叶品牌。着力推广“陕西茶叶”大品牌,做大做强“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和“咸阳茯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将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宣传相结合,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挥大企业大品牌的引领作用。

以我省产茶大市汉中为例,该市的茶叶品牌整合过程分为两步实现。第一步,将原来20多个茶叶品牌初步整合到“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三大品牌,分县划片使用。第二步,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全市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并作为全市茶叶的公共品牌和“金字招牌”,全力打响。

茶叶品牌整合是我省茶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省财政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当年即投入5000万元,从2014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发展茶产业。汉中市政府每年安排700-1000万元专款,扶持发展茶产业,汉中市各产茶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也在200-2000万元。

“汉中仙毫”品牌属于公共品牌,2013年由汉中市茶业协会申报,被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在具体实施中,汉中既向全市广大茶叶企业开放,使他们公平地享受公共品牌带来的好处,又规定了严格的进入门槛,把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拒之门外。并在生产、产品、包装等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通过市场整治和宣传,汉中市茶叶产销市场得到规范化运作,基本达到了“四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工艺,统一包装。为了维护茶叶市场和产品质量,汉中市每年还组织市县农业局、工商局、技术质量监督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不定期对茶叶经营市场进行专项检查,共同维护品牌声誉。

经过整合后,汉中市多次组团参加各种博览会,组织企业抱团入驻北京马连道茶城,积极鼓励茶企在省内外开设茶叶专卖店,积极拓展全国茶叶市场,举全市之力做靓这一区域公共品牌。汉中市以西北市场为重点,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广州、深圳、沈阳等大中城市为辐射点,采取开设直销窗口和代销店的形式全力拓展销售市场,目前在市外开店368家。“汉中仙毫”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发展,“汉中仙毫”已成为汉中乃至陕西最具地方特色的“金名片”。2011年“汉中仙毫”荣获“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2年,“汉中仙毫”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013年4月,在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绿茶类唯一金奖。2015年,“汉中仙毫”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2016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18.99亿元,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强。曾被当作国礼茶送给中亚八个国家元首。在2016年的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全国绿茶类金奖总数35枚,“汉中仙毫”就荣获了29枚金奖。

如今,陕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后陕西将打造出更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用品牌的力量来振兴陕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依托“一带一路” 让陕茶走出巴山汉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522/5424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