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王如青:小辣椒里的“淘金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601
内容摘要:在辣椒行业,有着世界辣椒看中国,中国辣椒看胶州的说法。而说起山东胶州市和辣椒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当地的第一批椒商。土生土长
       在辣椒行业,有着“世界辣椒看中国,中国辣椒看胶州”的说法。而说起山东胶州市和辣椒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当地的第一批“椒商”。土生土长的胶东人王如青,其近三十年的发迹史,折射出的正是胶州辣椒产业“从无到有”的行业传奇。

1978年出生的王如青是胶州市于家村人,据他回忆,小时候家里种着5亩辣椒,每年收成2000斤,品相好的辣椒卖1元钱一斤,每年秋天,收购辣椒的南方人就会准时出现。“到我9岁时,南方人变成了外贸公司。”王如青说,虽然换了人,但大伙一直没能转变“种辣椒——卖辣椒——种辣椒”的传统模式。

改变源自年轻人朴素的市场意识。“收购辣椒的人无非是把辣椒制成辣椒粉拿到市场上去卖,一斤品相好的辣椒只能卖1元钱,辣椒粉一小碗就能卖到1元钱。”正是看到了贩卖和种植之间的利润差别,王如青决定从单纯的辣椒种植中跳出来。

上世纪90年代初,王如青开始自己加工辣椒,并到青岛等周边地区贩卖。“我和哥哥两个人,扛着两编织袋辣椒粉和铺盖卷儿去了青岛,50多公里的路要坐3个多小时的车,为了节省费用,就住在青岛的建筑工地上,找几个胶州老乡凑合几晚,把辣椒粉卖完再回家。”

就是这样一茶碗、一茶碗地卖,王如青在市场上认识了不少开饭店和卖咸菜的客户,辣椒粉的计量单位也从茶碗变成了编织袋。“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多元。”王如青就是这样一年赚了2万多元,小茶碗舀出了“第一桶金”,那一年是1990年。

“那时村里卖辣椒的农户不下30户,每年运往省外的辣椒粉就有上千吨,本地辣椒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自那时起,内蒙古新疆辽宁等辣椒主产区的货源开始向胶州聚集,胶州也从辣椒产地逐渐变为辣椒资源集散地。

于家村农户的辣椒加工量也在世纪之交滚起了雪球。仅王如青一家,就从1996年的600吨猛增至2003年的4000吨。王如青的永发食品有限公司正是在2003年成立,并通过质优、价低、高颜值的产品,迅速打开了国外市场。

“那时我们都是雇几个老太太,在自家院里加工辣椒粉。”王如青说,2002年国家允许个人办理出口权,这为椒商们打开了创业致富的新天地,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需求的步伐,国内市场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大胃口”。

“2003年,于家村成立辣椒加工出口企业36家,单家企业年产值近千万元。”王如青说,于家村对辣椒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当年就“吃”掉16万多吨,一座辣椒之城拔地而起。

辣椒出口行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农民的整体增收、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农村加工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辣椒、甜椒干制品加工人工需求大,一个中等规模的加工厂一般需二三百人,每人每天可获得100多元的收入。”王如青说,辣椒产业带动胶州市就业约2万人,辐射新疆、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以及东三省等产区基地总量100万亩以上,直接惠及农户近20万户。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王如青:小辣椒里的“淘金客””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509/5399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