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范站长啊,大家是纷纷竖起大拇指,“业务精、人品好、服务菜农是随叫随到,而从不计报酬……”
(一)
1983年范树仁从吕梁农校毕业回乡,怀揣着报效桑梓的美好愿望,他选择了整日与泥土、肥料、禾苗为伴,这一干就是33年。乡间小路留下了他指导蔬菜大棚建设不息的脚印,田间地头洒下了他传授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辛勤的汗水……1995年,临水村的张清光投资两万元首先建起两座大棚,竹木结构,60多平方米,一年收益只有八九千元。投入高、见效慢,显然与农民的期待大相径庭。
如何提高菜农积极性,让他们从大棚中真正受益?带着疑问,他去榆次、跑太谷参观了无数个温室大棚,提升自己的技术服务水平。1996年去山东寿光取经回来后,他便在南辛安村承包土地搞起了试验:规划、打土墙、焊架子、拉钢丝、上膜、品种选用、育苗……他说“每天呆在大棚,没有白天黑夜,饿了吃块干粮、渴了喝口水。”他终于建起了第二代蔬菜大棚。1997年1月,蔬菜上市卖出了好价钱。随后仁智村等地的不少农民跟着他干起来。这一年,孝义的蔬菜大棚发展到600多个,每个大棚的收益达到3万多元。”
为解决保温措施差、不牢固、采光面积小的问题,范树仁大胆对大棚进行改造。2008年,煤炭产业直转急下,老百姓就业难问题凸显,他就开始通过宣传、带重点户参观、开设课堂鼓励农民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借市委、政府对蔬菜大棚进行补贴政策的东风,掀起了设施蔬菜发展新浪潮。2010年,范树仁进行了第四次改进,将蔬菜大棚跨度增加到8.5米,采光角度增加到30度,棚顶全部使用卷帘机。这种新型日光温室大棚当年被确定为该市的标准大棚,次年在吕梁市推广。
从八、九千元到五、六万元,绿色蔬菜大棚真正鼓起了农民的钱包。这背后深藏着范树仁同志的无私和付出。
(二)
2014年,孝义市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以来,范树仁编写了适合该市推广实施的洋葱、长山药、温室越冬茬番茄、西葫芦等无公害蔬菜生产种植技术规程,累计在本市推广5万余亩,增收500余万元;帮助指导建立了省级和国家标准化示范园区;帮助指导本市10个企业、40个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面积达5000余亩。为该市的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让百姓们吃到了安全放心的绿色无公害蔬菜。
试验示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范树仁相继研发了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构型,引进试种荷兰布里特长茄、瑞士齐达利番茄、法国冬玉西葫芦等100多个新品种,并将各项新技术转化为农民学得来、用得上、推得开、见效快的好技术。一批土专家“韭菜大王”“黄瓜大王”相继产生。
积极推广新品种的同时,他更加注重开发本地的特色蔬菜品种。曾辉煌历史的梧桐山药、尉屯蒜、大虢城胡萝卜等本市传统的特色品种近年来有所滑坡,为重树这些特色蔬菜品牌,从2010年伊始,他收集、整理,并提纯复优,扩大种植规模,还帮助指导梧桐山药认证成为国家地标产品。
(三)
“打农药,一个是病害,病菌在叶子的背面,所以喷农药的时候朝上喷。”在兑镇蓬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范树仁正在向菜农手把手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这样的现场培训,每年他都要进行数十场次,足迹遍布该市所有建有蔬菜大棚的地方。
从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这些细节他都要向农户一一交代。“种菜种的好不好,关键就是这些细节。”范树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诺言。东盘粮村菜农马来生说:“范主任一身泥一身土在棚里,讲解诚恳耐心,现在合作社有600多个大棚,这些年多亏了范主任。”“他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贴心人啊!”
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日,80%的时间都在下乡,咨询电话一天不知要接多少个,他的电话费一年高达上万元。他说:一名蔬菜技术员,不仅要指导农户种菜,更要把这一手技术让农民掌握,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多年来,他主讲的技术培训达到200多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万多人。还将自己30年收集的资料一一整理,编写了《早番茄套种架豆角高效立体种植技术》、《梧桐长山药标准化栽培技术》、《种养沼三位一体生态温室效果分析》等30多篇技术指导文章。
付出必有回报。范树仁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吕梁好人”、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吕梁市“优秀科技人才”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面对诸多成绩和荣誉,他始终不骄不躁,依旧天天奔波在孝义每一个需要他指导的蔬菜大棚中,继续着一个最基层农技干部的最平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