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孜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格桑措姆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江孜县紫金乡努堆村。村支书加参告诉记者,努堆村2014年开始进行青稞标准化种植,全村共150户,22户村民外出打工,其余128户村民全部参与青稞标准化种植。“由于青稞产量提高,这两年,村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也跟着上去了,不少村民家里添置了新的家具,购买了新的家用电器。”加参说道。
格桑措姆介绍,每年4月底开始,就已经有村民开始播种了,整个播种期大概持续到5月中旬。青稞标准化种植要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地块、统一种子精选包衣、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灌水、统一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收获。“项目实施前示范区的青稞亩产量325公斤,项目实施后示范区的亩产达到360公斤,按3.6元/公斤计算,每亩增加经济收入126元,项目区共计增加经济收入189万元,人均增加收入566元。”格桑措姆说道。
江孜县农牧局局长达贵介绍,目前,江孜县共推广青稞标准化种植40000亩,不仅规避了生产中不合理的施肥用药,减少了农药残留等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为农民节约资源,提高粮食产量,节本增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江孜县将继续推广青稞标准化种植,让更多的农户知道标准化优质青稞的意义及好处,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日喀则市质监局高度重视和落实标准化示范应用和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江孜大蒜、白朗蔬菜、日喀则青稞、江孜青稞、南木林土豆、萨迦油菜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南木林县通过实施标准化示范项目,土豆种植规模从示范前的约666.67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666.67公顷,单产值平均效益增加120元,并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特色农业品牌。
此外,岗巴羊、亚东木耳、艾玛土豆3个特色产品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批保护后,各项产业效益不断增强,标准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其中,岗巴羊每只价格由700元涨到1400元,按年出栏率4万只计算,将实现经济效益5600万元,惠及农牧民1万余人;艾玛土豆种植面积已达到4万亩,年产量约11000万公斤,产值8800余万元;亚东黑木耳价格从保护前的2800元/公斤增长到3000元/公斤,产值由保护前的850万元增加到保护后的900万元,实现群众增收50万元。
日喀则市质监部门以规模助推品牌发展,始终把品牌建设作为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重要渠道。在有机认证、地标保护、标准开发的护航下,高原雪域 “沉睡的财富”——农牧产品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西藏特色品牌,走向区内外。
“十三五”期间,还将对江洛康萨藏白酒、帕里牦牛、亚东鱼、霍尔巴羊等10项特色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计划制定13项特色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技术要求》西藏地方标准;计划建设珠穆朗玛峰景区等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区;计划建设南木林土豆有机种植、岗巴羊养殖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提升日喀则品牌形象、助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质量。
眼下虽是播种的季节,但白朗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里却是一派生机盎然,一座座标准化的钢架大棚排列有序,大棚里果蔬长势喜人,专家和技术员来回穿梭……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农业和标准化种植发展给这块热土带来的生机和活力。1998年,济南市援藏干部针对白朗县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土地、水利等资源优势,从济南市引进了大棚蔬菜。从此,蔬菜产业在白朗县生根发芽并不断发展壮大。
援藏技术专家张际民于2000年6月进藏,今年已经是他在白朗县工作的第17个年头了,除了睡觉,他每天都在大棚里忙碌着……“刚到这里的时候,全县的大棚数量还不到100栋,农民只种青稞、土豆和萝卜。一开始大家不愿意建大棚,我们就手把手地教,育苗、栽种,培植好了让他们卖,慢慢地他们看到了收益,也改变了观念。”张际民说,现在建起了强大的技术员队伍,而且整个技术服务体系已经完善起来,试验、推广等工作不再是难题。
白朗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旦增曲央介绍,据统计,目前白朗县大棚总数达到5428栋,参与群众达3300余户,2016年,全县蔬菜产量为7958万斤,产值过亿元。“我们的无公害蔬菜产品已经认证14个品种,全县种植蔬菜瓜果品种达到116个,蔬菜主销日喀则市区和江孜县等地,蔬菜已经成为白朗县的第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并成为全区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旦增曲央说道。
“为了扩大白朗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我们自2011年连续举办白朗蔬菜采摘节,进一步打响了‘天域绿’蔬菜品牌,扩大了城乡交流,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旦增曲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