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风十里,走在林甸县的田野上,随处可见忙碌的机械和农民。今年东兴乡新增1.6万亩“旱改水”正在准备插秧,青贮种植户早早与收购企业签了订单,种植杂粮杂豆的农户也选好了种子……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面对粮食市场化怎么办?林甸县农民用实际行动奏响了“调优、调强、调新”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交响乐。
调优——优结构创高效
年年备春耕,今年有不同。再过二十多天,林甸县34万亩水田将陆续插秧。“今年我们将再增加2.57万亩水稻,去年秋天就开始修水渠,现在渠系已经修好,大家正忙着平整地,马上就要放水泡田了。”看着农民在田里忙活得高兴,林甸县农业局局长梁岩也开始憧憬着秋收时节,“去年,东兴乡东兴村的不少农民改种水稻,到秋一算账,一亩水田顶三亩旱田,这更让农民坚定了调整种植结构的信心。”梁岩说,水稻不挑年景,旱涝都不怕,一亩地比种玉米至少多收入四百元。
从“铁杆庄稼”过渡到“黄金稻海”,是林甸县调整农业结构一项重要“打法”。今年这个县将减少玉米种植面积36.13万亩,重点实施“旱改水”工程,借助引嫩工程以及水库改扩建等,大力发展水田,预计到2020年左右,水田将发展到60万亩。
“让土地成为‘聚宝盆’,光靠水稻还不够,旱作物农业结构也要不断优化。”梁岩说,今年,林甸县青贮玉米种植18万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口粮”。同时,杂粮杂豆、蔬菜、鲜食玉米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也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调强——强畜牧壮产业
一边,想方设法让土地生“金”,另一边,还要大发“牛财”。林甸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于府君告诉记者,今年该县牧业产业坚持走抓大不放小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奶牛牧场、庄园,扩大肉兔养殖基地和加工能力建设的同时,打造“林甸鸡”开发利用新优势,使牧业产业多业发展、多链驱动,围绕养殖业发展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走进林甸县绿源畜牧业有限公司的牛舍内,挤奶厅、设备间、锅炉房和临时储料间布局合理,挤奶平台、青贮窖、精料库、粪污氧化塘等设施一应俱全。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电脑,就能知道奶牛身体出现了哪些情况。
据了解,该公司占地面积1200亩,仅在基础设施一方面的投入就达到1.23亿元。现有奶牛1856头,每月产奶量1200吨。去年一年消耗青贮2.2万吨,这使得周边新生村的青贮根本不愁销路。今年,他们又早早地与农民签定了3万吨玉米青贮饲料的收购合同。
润琦集团在养殖业方面的投入与绿源畜牧业不相上下,此外,他们还利用技术,使得果蔬的栽种、给水、施肥实时可见,水分、温度控制“一键可控”。“目前,我们正在发展会员制,每周为会员送两次这种蔬菜。这种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润琦集团副总郭喜峰说。
另外,宏福现代农业项目、辽宁百姓集团项目等一批“大块头”项目的投产,也必将引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为摆脱传统农业束缚步入现代农业觅到了新的路径和办法。
调新——新农民新思路
“我一个月内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我们的产品找销路,春天手里掐着订单,秋天腰兜才能鼓起来……”说这话的是林甸县渔香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正义,这位林甸县新型农民的代表,正在把他做大玉米加工品产品的经验传授给各乡镇农民。
“我们的优质产品是经过国家多项标准检验,只要你产的东西好,就不愁卖。”王正义以多次参加国内一线城市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的亲身体验,为林甸县农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种植结构调整课。
面对变化与挑战,如何引领农民把握正确发展方向,成为调整种植结构的关键因素。林甸县通过举办农民创新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家讲座与种植结构调整典型现身说法等形式,围绕农业“一减五增”、“互联网+农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等新模式新业态,引导农民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从追求产量向追求效益转变。林甸县农业局经管站站长胡先亮说:“从去年入冬以来,我们开展了8期农民创新创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有500余人次受训,农民参与的热情与效果是前所未有的。思路决定出路,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提升了林甸农民的整体素质。”
下一步,围绕高产优质和节本增效这一核心,林甸县还将采取现场培训、集中办班、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等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提高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应用率。重点培训蔬菜种植、玉米高产栽培、水稻大棚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杂粮杂豆、优质经济作物高产栽培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