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响水镇响水村6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整地现场看到,伴着挖掘机、平地机、旋耕机等大大小小机器的轰鸣,横亘在田与田之间的土田坎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平坦、规整的土地。
响水村一带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光照时间长,满目都是良田沃土,适宜水稻生长,产出的大米品质口感极佳。
5年前,村民崔建国在村里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成立了锐枭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水稻。“以前都是些‘巴掌田’,高低不平、参差不齐,田块太小,机器打转都打不过来,操作非常不便,载秧、挞谷还得请人二次处理。”在崔建国看来,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即便是用机器种田加上人工,其种植成本还是相当的高。
“可不可以像其它地方一样把零散的小田并整成大田,让大型农机也能开进‘巴掌田’?”正当崔建国谋划着自己的现代种植之路时,万州区推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项目,通过在坡度不大、适宜进行机械化操作的地方,将农田弯取直、小并大、条田化,方便大型农机“开进去”。
于是,从今年1月份开始,在区农机推广站的支持和技术指导下,由锐枭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专门实施的“小改大”拉开序幕。此次“小改大”有445亩土地,涉及全村3、6、7、8四个组,140多户村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承包,农户认识不统一,对于改田后的权属、面积是否缩小、是否原地返还等问题,有着很大的顾虑。“在家的都是老和小。我们就挨个打电话征求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意见。”崔建国说,就这样,项目很快开始实施。
面积零散的“小田”一般改成4到10亩的“大田”,少的田2、3个田块改成,大的由5、6个改成。在改田过程中,先将田间肥沃的土层挖到一边,改田完成后再铺回田中。改田后的田坎、水渠均用水泥浇筑,一方面防止雨水冲刷,另一方面也免得除草、撘田坎,减少劳动力,更方便机械耕作。改田后仍以水稻种植为主,等水稻收割后,就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观光农业,进一步提高综合收益。
“改大了好!对我们以后自己耕种也方便。”正在浇筑田坎的农民杨应周说,以前耕田只能用小型耕整机,现在大型拖拉机也能开进来了,以前只能用2行插秧机,现在连四行插秧机都可以用上了。
如今,从高空向下看,一块块“巴掌田”经过改造后变成了一弯弯水田,层层叠叠,宛如一块块明镜镶嵌在大地上。“右边这块田是5块小田改的,现在面积足有10亩;左边这块田有4亩,过去是5户人家的田。”崔建国说,建成后的“大田”将全程采用机械化种植、施肥、杀虫,预计每亩成不超过800元,种植成本大为下降。
区农机推广站负责人称,万州区农村大部分位于丘陵山区,土地破碎,田块小且零乱,大型农机具难以进入。“小田”改“大田”,促进了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降低了种粮成本。今年万州区在响水村首次开展试点,这一试点成功后,将带动更多农民实施“小田”改“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