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甘肃: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17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  浏览次数:81897
内容摘要:2015年8月,我省一举签下了出口73万余吨鲜活农产品到东盟市场的超级大单,产自甘肃的黄皮洋葱、马铃薯、苹果、大蒜、胡萝卜、哈密
      2015年8月,我省一举签下了出口73万余吨鲜活农产品到东盟市场的“超级大单”,产自甘肃的黄皮洋葱、马铃薯、苹果、大蒜、胡萝卜、哈密瓜等鲜活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黄土高原走向太平洋、印度洋。

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40.6万吨,实现了“十三连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肉蛋奶、水产品分别达到182.3万吨、1.51万吨,实现了粮食、果蔬、牛羊肉由基本平衡到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的陇原,已经彻底摆脱了农产品长期极度缺乏的窘境,农产品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提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主题主线,深入学习,自觉践行,积极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统筹谋划现代农业发展。通过稳定粮食产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深化农村改革、贯穿“绿色”发展理念等一系列举措,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发展新动能得到了全面激发,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食生产实现历史跨越

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为此,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科学划定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促使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回顾我省粮食生产实现跨越的历程,对政策的严格落实、准确把握和创新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下滑,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积极性,我省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重点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国家和省里扶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种粮企业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时效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空前加大,再一次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甘肃终于迎来了粮食生产史上的黄金时期。据统计,仅2016年,中央财政就安排我省25亿多元农业支持保护资金,扶持我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提升耕地质量,同时,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达到2.36亿元,极大地激发了种粮大县的积极性。

缺水是我省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甘肃人民探索总结出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为旱作农业区广大农民稳定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出路。近年来,全省旱作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反复试验研究,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抗旱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困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瓶颈逐渐被突破,探索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等技术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据统计,近年来,我省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800万吨。在此基础上,我省又成功总结探索出了增产效果均十分显著的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和黑膜全膜双垄沟播(侧播)马铃薯生产技术,形成了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体,以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和黑膜全膜双垄沟播(侧播)马铃薯生产技术为补充的旱地粮食生产技术体系,成为新时期全省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

此外,针对甘肃干旱多灾、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全省上下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坚持压夏扩秋、压劣扩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等高产稳产大秋作物,促使甘肃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日趋合理;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甘肃省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粮食生产产出率得到提高,有效保障了高产稳产面积,这些都为我省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十三连丰”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

2016年,全省共有98种特色农产品销往74个国家和地区。特色农产品能够走出黄土高坡,迈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与其总量和整体规模明显提升有直接的关系。

2013年以来,我省立足于本地优势,坚持从品种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三个层面上进行调整,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合理确定主导产业,调整优化生产结构,推进特色布局、深度开发和专业化生产,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酿造原料等一批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不断增强,逐步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3217.4万亩,较2012年增长14.7%,特色产业收入约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三分之二。曾经以“老少边穷”闻名全国的甘肃省,如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西菜东调基地,优质苹果、中草药材生产基地;人工药材种植、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17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7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13位,牛奶产量居全国第17位。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物质装备实力的增强。2013年以来,我省认真落实各种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加大农业项目谋划与申报争取工作力度,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组织实施了种子工程、新增千亿粮食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畜禽良种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等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约58亿元,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000万亩。四年来,累计建设农村沼气5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8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面积达到了185万亩,增加了49万亩;标准果园面积达到230万亩,增加了200万亩。规模养殖场达到9500个,增加了3058个。草原围栏达到11800万亩,增加了1345万亩,超载过牧现象得到遏制。农机总动力由2279.08万千瓦增加到2832.3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40%提升到51.2%,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在现代农业这个大舞台上,我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作用越来越显著。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扶持了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2家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4个;创建了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600多个。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98.2万亩,较2012年增加了681万亩。各类家庭农场由零起点发展达到现在的65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2万个,较2012年增加5.7万个。龙头企业由2287个发展到2920个,销售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303亿元。

2015年10月底,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农民马维俊领到了全省第一本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我省农村综合改革由此取得了重要成果。随后,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拍卖创下历史新高,标志着我省农村土地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土地改革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一项项改革举措的实施,为我省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方面,金昌市已经全面完成省级成果验收;38个整县推进县全部完成了审核公示,其余49个县确权颁证工作进展良好。在农村产权流转方面,全省已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25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98.2万亩,流转率达到24.6%,较2012年提高13.8个百分点。此外,我省还启动了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在金川区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工作,在甘谷县开展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陇西县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在凉州区、敦煌市、山丹县、麦积区等4县市区开展了土地经营权入股试点工作,在甘州区和肃州区实施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奖代补政策试点,有效激活了农业内生动力。

让“绿色”理念贯穿农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为农业带来的新课题就是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贯穿于农业发展中。为此,我省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坚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2013年以来,我省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约30个,制定地方标准1000多项,“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628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占全省农产品生产面积的50%以上;基本建成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和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省深入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面源污染治理,农药和化肥利用率均达到36%,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6%,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4.5%;启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今年新增休耕制度试点任务20万亩,计划在干旱缺水、盐渍化严重、生态严重退化的中东部环县、会宁、安定、通渭、秦州等10个县区实施;建立了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水系全面禁渔;全面落实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划定基本草原2.67亿亩,草原承包2.4亿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围栏面积1.18亿亩,较2012年增加了1345万亩;四年累计完成人工种草面积2743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1%。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甘肃: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417/5376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