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这样一个高效农业项目,作物浑身都是宝,播种一次连收四年,效益一年更比一年好。你会去干么?
答案其实并不如想象的乐观。初期投入大不大?市场风险怎么样?技术要求高不高……一连串的疑问,往往令普通农民却步不前,不少有可能脱贫致富的机会因此稍纵即逝。
怎么办?谁来干?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给出答案:村书记,带头干!
“现在正在立杆,两米五的水泥杆,入土70公分,再穿上钢丝绳,架子就搭起来了,最迟这个月14号就要种下去,20号种完,迟一天都不行。这东西,宝贝呢!”3月中旬的一天,宿城区中扬镇蒋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泰苡指着眼前一片开阔地给笔者看。他口中说的“宝贝”,就是瓜篓。
瓜篓学名栝楼,是一种葫芦科植物。它的种子就是人们俗称的“吊瓜子”,田头价达到每斤24元。它的瓜皮和瓜根是一种中药材。更重要的是,瓜篓一次种植可以连续4年挂果,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亩均纯效益,保底测算就是6000元,不折不扣的高效农业。
2016年12月,村里组织到安徽潜山考察学习,一眼就相中了这个项目。可就是这样一个好项目,在当地没有农民敢干。“一亩地要投入5000元,万一种不好怎么办?种出来卖不掉怎么搞?从来没种过的东西,谁敢下血本啊!”村民董振武是一个“老把式”,面对新事物,却也不敢“吃螃蟹”。
“不怪村民胆子小,他们一缺资金二没技术,又吃过市场很多亏,要干也是我们带头干,干好了给村民看,村民看到效果自然跟着干!”刘泰苡说干就干。联合其他3名村干部,自掏腰包投入50多万元,流转了207亩土地。又多次到原产地跟厂家洽谈,签订技术支撑和产品包销协议。这片土地上从未种过的特种瓜果即将落地生根。按照规划,今年收回成本后,将根茎留下育种,明年扩大到600亩,后年达到1000亩。同时组建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向全体村民开放加盟,保底价、包销路。
敢“吃螃蟹”,勇“为人先”。在宿城区,像刘泰苡这样“敢种第一亩瓜篓”的行动,成了村书记的常规行为。响应江苏省委聚焦富民号召,落实宿迁市委生态富民决策,宿城区年初出台《关于开展“支书领头调结构”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区134个涉农村(居),每一个村书记都要通过自办、联办和引办的方式,带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号令一下,村书记群体闻风而动,短短两个月,40%的村书记手头有了落地项目,已经实施的有100个,60多个项目正在紧张流转土地中。
在宿城,以一稻一麦种植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格局,正经历一番脱胎换骨的彻底改变。龙河镇桥庄村是一个经济薄弱村,60岁村书记陈福乐今年又燃起创业梦。他与返乡创业人员李健合作引入葛根种植,这又是一种当地闻所未闻的“新款”经济作物。带头干要有带头样,刚刚一个月,10亩连栋大棚里葛根苗已经长得密密麻麻,引得当地农户天天跑来“偷看”。
“一亩地产量1万斤,我们跟江西基地那边签了保底收购价,一块八一斤,一亩地至少收入8000元!”看到村书记真金白银投下去,又看到白纸黑字的收购协议,村民吃了定心丸,纷纷“加盟”。目前,不但本村有300多亩种植面积,相邻的双蔡村、正芦村也扩了1000多亩。
历史上,宿城区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长出过这么多新奇特品种的农作物——王官集镇万林村,到处是沙质土,以前种稻麦都是“低产田”。村支书曹旭亮带头办家庭农场,第一次因地制宜种起8424西瓜,到5月收获后改种甜玉米,一年两茬,茬茬高效。耿车镇大众村“引办”日韩多肉植物种植,建起了江莱园艺项目,跟电商结合起来做,正常一天销售流水二三十万元。“我们这个没法用传统亩产来计算效益,生长周期3个月,大棚就是流水车间。”村党委书记李军说,未来还计划在这里打造江苏省首个“多肉植物小镇”呢!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书记。”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说,江苏省委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到基层农村,最大的障碍就是旧观念、老经验。村(居)书记作为农村发展的领路人、带头人,在村民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破除传统思维,付诸创新实践,村书记责无旁贷。
对照要求,今年内宿城区每个乡镇要确保建成不少于2000亩、亩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成方连片的生态高效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点。“我们考察发现,省内外很多地方的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当初都是有当地的村干部或能人大户抓住了新品种、新作物的引进、推广、示范的机遇。”宿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姜振涛介绍,抢抓机遇离不开创新和闯劲,更不能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村干部领头”已经纳入干部工作考核当中,但具体选择什么项目,市场说了算。
支书领头调结构,快马加鞭未下鞍。笔者3月14日采访时又听闻一段佳话:中扬镇程庄村、南张圩居委会、范集居委会的3名老支书,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年初决定“抱团”干一番大事业——众筹200万元,贷款100多万元,到溧阳和宜兴取经,找国家农业部淡水养殖研究中心拜师,流转560亩搞青虾养殖,要重振“青虾之乡”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