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在今年3月22日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到来之际,3月20日至21日,2017年全国水土保持现场工作会议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刚摘得“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荣誉的宁波市宁海县在会上交流经验。
宁海“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为此,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和发展之基,自1969年以来,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于1992年、2002年分别获评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和治理示范县,去年正式被命名为宁波市首个国家生态县,而最近被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这块沉甸甸的“金牌”,更是对宁海治好一方水土的最好嘉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说宁海有经验,就是把综合治理的要求落到了实处。立足区域山高坡陡、台风频繁、洪涝常发、水土易流失等实际,宁海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施策,制定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系列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逾34万亩。一是打好治水组合拳。特别是借势借力全省开展“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治水强基”百年安全和百亿水利建设工程,投入超80亿元,新扩建中型以上水库4座,总数达到8座,总蓄水量4.3亿方,成为宁波饮用水的“大水缸”;除险加固和整治山塘水库600多座、标准海塘50公里,建成可蓄水200万方的天明湖城市调蓄防洪工程;完成总长200公里的五大溪流全流域整治,构筑形成“上拦、中疏、下排、外挡”一体化的治水体系。致力提升水土生态,做到水岸同治、标本兼治,舍弃近百亿产值,取缔沿岸污染企业154家,否决不符环评项目680个,关停畜禽养殖场1500家,创成“清三河”达标县,今年还将实施河湖库塘清淤170万方,启动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和剿灭V类水,夺取“大禹鼎”。二是提升森林覆盖率。把“森林宁海”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的源头工程,五年投入11.2亿元,狠抓造绿添彩和封禁管护,狠抓矿山复绿和绿色矿山建设,狠抓生态殡葬和防止青山白化,新增绿化造林4.6万亩,抚育森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3%,创成省级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如果说宁海有亮点,就是让保护开发的关系实现了协同。一是监测监管抓预防。宁海于2010年就成立水土保持监测站和5个执法中队,在宁波市最早建成运行西溪国家级水保监测点,率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管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情况,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和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监测监管体系。二是严格严禁抓水政。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和补偿费征收制度,水保方案申报、实施和验收率均达96%以上,补偿费征收率达100%。严禁开发陡坡地和生态公益林、水源保护地,重拳整治河道采砂,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弃渣行为,全面取缔采砂船,创下禁砂行动中“无补偿赔付、无过激行为、无群体上访”的全省先例。三是开发利用抓转化。把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原则,综合开发低丘缓坡6.3万亩,占可开发资源的50%,建成22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17个千、万亩级生态休闲林业基地,成为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与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休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济、旅游度假养生等生态经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与发展空间拓展紧密结合起来,投资超40亿元建成总面积7.5万亩的蛇蟠涂和下洋涂围垦工程,启动总面积4.7万亩的三山涂和西店新城围填海工程,促进存量水土资源保持,也为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作出巨大贡献。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如果说宁海有机制,就是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贯穿了始终。一是建立一体化的建管机制。宁海2014年起就全面推行“河长制”,对境内514条大小河流全部明确县、镇、村三级河长,以及由村干部担任的池塘长、沟渠长,打包落实相关河道治理责任,实现30平方米以上水域管理全覆盖。
二是建立特色化的导向机制。建立生态报表制度,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县级目标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确保水保责任和措施到位。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每年安排8000万元资金,用于水源地农户经济补偿、库区环境整治,在全面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向市政府争取,将两个向市区供水水库的水源涵养林亩均补偿标准提高到150元和95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创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其中涉及小农水建设资金7000万元,入选2016年度中国改革十大案例,为浙江省唯一。创新成立水投公司,盘活水利资产62亿元,与上市公司钱江水利开展股权合作,以PPP模式建设总投资110亿元的沿海防洪排涝工程,为水土生态保持提供了强力保障。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水土资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而守护宁海的根基命脉,也注定长路漫漫,但我们始终确信,在改革创新引领下的“宁海经验”,水与土这两大动静脉,永远都会保持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