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怎么发展?农民如何稳定增收?参加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表示,要以改革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
形成有效供给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的总量问题得到了解决,但面临着新的供求矛盾。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传统的农产品供给模式已跟不上需求的变化。
“一方面出现了农民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等现象;另一方面谷物、大豆等农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的需求。过剩的农产品还在持续生产,迫切需要的农产品却不能有效供给。”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三河汇福粮油集团董事长石克荣说,根本原因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不到位。
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调整,但怎么调,调什么,调多少?石克荣代表认为,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结构向市场紧缺产品、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产销一体化调整,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和增值空间”。石克荣代表说。
充分发挥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近年来政府也做了不少尝试。两年前,取消油菜籽临时收储,开展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去年又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取消了实施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协调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才能逐步破解当前的结构性矛盾。”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林回福说,以海南为例,2013年榨季甘蔗价格好,全省一哄而上,种植面积近百万亩,造成市场过剩,仅仅两年之后,甘蔗产业便风光不再。为此,海南省政府调减甘蔗产量,以市场为导向,多元种植莲雾、红心蜜柚、火龙果、红毛丹等特色热带水果瓜菜,种植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林回福代表说,结构调整跟随市场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步到位。培养一个成熟的产业,需要三年五载,甚至更长的时间,产业风险不容忽视,既不能靠政府拔苗助长,也不能只靠农民,必须尊重农作物生长规律和市场规律,有长远眼光,耐得住寂寞。
提质增效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过去,为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的问题,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换取数量的增长,但也对水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今,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的背景下,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部早就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目前有些省份已经实现零增长,个别省份甚至是负增长。河南省为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出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并且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
“提质才能增效,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表示,品牌化生产是目前最突出的短板,“说起河南的农业品牌,大家会想到‘三全’、‘双汇’,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知名农业品牌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因为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品质,意味着科技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知名品牌,能带动一方产业发展,一方产业发展能带动一片百姓致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是衡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林回福代表认为,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需要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2016年,中央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推动土地有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地的比较效益。目前,海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已在全省19个市县全面展开,林回福代表说:“‘三权分置’激活了农村土地的资本潜能,把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嵌入。既改变了过去每家每户‘一亩三分地’的碎片化经营方式,也避免了土地撂荒,从而有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转型升级
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业具有“接二连三”的功能,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可以有多种方式,催生出许多新兴业态,如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民的资源变成资产、把企业的资金变成股金、把农民变成股东,是未来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刘文新代表说,农民增收方式由此变得多样,比如出租土地获得租金,通过返聘以日工、月工等模式获得工资,土地入股获得分红等,让农民充分参与产业发展,分享改革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武隆区委书记何平说,近年来,重庆市武隆区加大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拓展业态,构建休闲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为配套的产业体系。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李钺锋说,主要是缺乏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缺乏空间载体,导致产地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农村商贸物流发展滞后,也是“农村呈现劳动力空心化”的根本原因。
对此,李钺锋委员建议:“要拓展农村发展空间,特别是非农业发展空间,补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短板,培育农业发展新功能。并加快推进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新的经营主体引导、新的利益机制激励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需要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连接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环节的增值利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牢牢把握体制机制创新这个主要着力点,不断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发展新动能。”林回福代表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和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如果没有整体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配套必然短缺,科技创新的动力必然不足,农业现代化也就难以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