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三农新闻热点纷呈。从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开始,记者在会上率先为三农发声,提出了“如何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三农领域的强烈关注。以此发轫,记者的三农之问持续在两会上响起:在3月5日和3月8日的“部长通道”上,记者分别就农村公路建设和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向两位部长提问;3月7日,在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两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分别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驻村扶贫干部水土不服现象”提问……
提问多凸显“三农热”。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纵深的关键时期,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位势更加凸显。因为很重要,所以受关注。从脱贫攻坚成为新闻热点,到农业部部长连续答五问,到多位代表委员多年持续关注三农,本报记者提问机会多的背后,是三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切。
提问多印证“有我在”。是否能在新闻现场捉“活鱼”,是衡量一名新闻记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尺。本报上会记者时刻保持敏感的新闻触角,带着钉钉子的精神抢新闻,为了争取提问坚持到最后。在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本报记者在发布会即将结束时,抢得了一个提问机会,主持人话筒还没来得及给她,问题已经抛出。
提问多体现“重农情”。党媒姓党,农报为农。作为三农领域唯一一张面向全国广大农村的中央级党报,为农民说话是农民日报记者的职责所系。两会期间,只有把农民的真实诉求给代表委员递上去,把代表委员事关三农发展的好点子传回来,才能真正体现出三农新闻媒介的存在价值。本报记者时刻牢记为农服务的使命担当,带着问题意识上会,带着农民的嘱托上会,体现出爱农为农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