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农村保障“最后100米”怎么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28  浏览次数:81970
内容摘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越到基层,兜住民生底线的难度越大。人员散、底子差、民政干事缺口大社会保障延伸到末端,种种难题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越到基层,兜住民生底线的难度越大。人员散、底子差、民政干事缺口大……社会保障延伸到末端,种种难题怎么破?在江苏东台,民政部门引导各村建立“救急难”互助会,以村民自治的形式对农村困难户的急难情况早发现、早介入,并与低保衔接,走好农村民生保障的“最后100米”。

一村一会

位于江苏沿海中部的东台市,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作为苏北革命老区,东台同全国其他许多地区一样,也普遍面临农村“空心”、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许河镇高墩村村民陈吟官,去年夏天才因做工落下残疾愁得吃不下饭,如今已顺利办下低保,还在乡邻帮着翻修一新的平房里过了年。陈吟官告诉记者,自己是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与85岁的老父亲一起生活,还有一个刚上大学的儿子。平时种田、打工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但去年打工伤了手之后,收入一下子减了大半。“碰到这样的急难事儿,不知道咋向政府求助。多亏村里的互助会,不仅发动邻居们捐款救急,还替我来回跑了好几趟乡政府,办好了低保。”陈吟官说。

距离陈吟官家20里外的四仓村,同样有受到互助会帮助的贫困农民。家住四仓村一组的王均法,一家人长期患有重病,去年王均法癫痫病发作,不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还一下花去七八千元治疗费。“像王均法这样的不少村民,根本不知道怎么申请救助。”四仓村互助会秘书长白先银了解到情况后,很快来到王均法家,年内就帮他办下低保,一家人看病报销的比例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东台市民政局局长郑英铭介绍,“救急难”互助会是依靠基层村民和党支部建立起的自治组织。自2014年6月在东台创立,如今已发展到398家,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互助会。两年半内,互助会将社会救助服务的触角延伸密布到最基层,先后为困难群众帮办救助手续9000多件,惠及困难群众4.8万人次。

村民自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记者采访了解到,互助会工作者人多面广,他们有的是急难群众的街坊邻居,有的是村里老教师和退休老干部,他们发挥“自村人办自村事”的优势,往往能比政府更早发现和介入群众困难。

总面积3176平方公里、拥有113万人口的东台市,市镇两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仅117人。拿设18个村居、5.2万人口的东台南沈灶镇来说,全镇1.9万户人家,仅配一个民政干事。基层救助人员人少事多,各村自己的互助会就成了帮扶济困的前哨。

江苏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赵晓东说, 社会救助虽有市镇村三级联动体系,但是基层救助人手严重不足,越是到村里,越存在困难群众不知道政策、不会办申请、不能办救助的障碍。之所以由村民自己组成互助会,目的就是让群众参与进来,成为发现乡里相邻急难大事的“眼睛”。

在较早试行“救急难”互助会的许河镇,记者在四仓村村委会看到,互助会工作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了每个受助家庭情况、工作计划和村民捐款状况。当地村干部说,现在互助会每月都组织村民代表议事,讨论帮扶家庭。一些村子还制定出详细章程,以优先帮助积极助人的村民等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保障困难村民生活。

东台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杨晓龙说, 以前农村就有“一家难、百家帮”的传统,但这样的帮扶大多不成体系,“今天帮、明天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现在,农村的“救急难”互助会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了正规、长期为保障民生服务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力量,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有力补充。

规范推开

在基层农村推广和运行这样的社会组织,取得村民特别是村干部的理解还需要努力。“有的村干部担心互助会分走了村干部的权。有的村民担心加入互助会会被要求捐款。还有人说,村民自己成立了社会组织,就更管不住了……”许河镇民政助理万维平告诉记者,推广宣传互助会其实还困难重重,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疑虑。

赵晓东说,互助会代表了新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期盼随着宣传和推广,能有更多基层干部理解,更多农村群众受惠。村民自发形成、受到政府监管的这种社会组织,一方面在不增加政府人力投入的基础上,切实发挥了发现群众急难问题、及早介入解决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对农村两委落实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形成了有效督促。

东台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蕴进说,保障互助会合规合法地可持续发展,民政部门还需努力将其进一步纳入制度轨道。“现在除了帮助对接社会救助体系,各村互助会还遵循村民互助的传统为困难户募捐。今后,对于互助会职能规章、透明运作,将会有更加明确的规定和监督。对于财务、内部管理、社会资质通过评估的,民政部门可考虑让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陈蕴进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农村保障“最后100米”怎么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228/5324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