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惠彪一直从事农业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工作,为了做强做大他创立的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长期坚持走自主产权的发展道路。2014年企业还成立上海蔬菜研究所,这位学者型的企业家对“首单”充满信心,对上海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一站式服务平台充满期待。
早在2010年通过审定的华蜜0526一直“偏安”上海,2016年1月26日成为“首单”之后,2月便在全国14个省试种,还先后走进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在上海农业圈子里,流传着0526灰姑娘变白天鹅的故事。
“娘家人”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朱建华很是感慨,他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春天到了,但是如果没有一站式服务平台,就找不到惠和种业这种市场经验丰富渠道又多的“婆家”,好品种也只能继续在自家后院孤芳自赏。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上海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的相继实施,以及上海市人大启动《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立法审核,科技成果转化的春天正昂扬走来。为什么说如果没有这个一站式服务平台,0526品种还得继续孤芳自赏呢?这个涵盖了专业化农业科技供需对接、第三方评估成果价值、交易全程获得法律、金融机构等综合服务的平台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东风”!
唯有整合社会力量,才能走完“最后一公里”
华蜜0526品种研发基地与惠和种业同在上海嘉定区,相距不过20公里,2006年育成华蜜系列新品种以来,郏惠彪就“盯”上了。2010年华蜜0526通过审定之后,郏惠彪跟育种者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马英华谈起品种权转让的事。
“根本就没法谈!马老师说一不能卖,二不能收这个钱,他个人不行,中心也不行,国家投入那么多财力人力支持科技兴农,成果出来了,连谈都没法谈,呵呵。”回忆起6年前的那一幕,郏惠彪的“呵呵”反映出彼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尴尬。
马英华的心情同样复杂。华蜜0526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交到别人手上不放心。
两位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无力让华蜜0526这么个好品种走完从科研到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中心领导、团队清楚品种的市场价值,更明白市场才能检验品种生命力的道理,但面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复杂的过程,却同样不知如何起步。
“华蜜0526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处境——信息不对称,公益性商业性不明确,成果价值没法评估,双方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市场主体一拍即合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公开服务平台。”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丰东升说。
从管理机构责任方面考量,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既要关心农业科技成果,又要重视成果转化,对于科研立项背离市场真实需求、科研成果躺在抽屉里变成“数据库”等等弊端,中心的同志既有深刻认识,也因此压力重重,即便是在科研院所、高校都各自建立起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的情况下,他们仍不得不直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缺乏社会化服务平台的现实。
2013年起,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决定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市农委科技处的指导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通过高效整合社会资源,突破了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估值的难题,构建起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科技人员和市场主体提供包括供需对接、价值评估、信息发布、组织交易、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
在这个平台上,继华蜜0526品种权公开交易之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花优14水稻品种、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秋优金丰、秋优336水稻品种也成功实现了整体转让。
记者采访后发现,一站式服务不但化解了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而且为高等院校也提供了平台。
上海海洋大学有专门的技术转移公司,比起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机构,教师的成果转化交易显然更具优势,但是,总经理吴炯华多角度分析了公司化推动成果转化的前景和局限性之后,依然感觉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