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用工荒凸显农民工供给拐点来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15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82344
内容摘要:    如今的农民工荒伴随着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大潮,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普工荒反映农民工供给总量的有限性,技工
   

 

  如今的农民工荒伴随着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大潮,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普工荒反映农民工供给总量的有限性,技工荒反映技能人才的短缺性。总体看,农民工荒不仅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体现,也是农村劳动力由单向输出向双向流动转变的结果。无论农民工是在大中城市还是就近在县域就业,都要关心农民工权益

  近日,全国五大农民工输出地之一的安徽阜阳同时启动上百场招聘会,向本地26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发出“强力召唤”。而输入地福建厦门出台政策,节后返厦务工人员可申领50至300元不等的交通补助。“打工不用去远方,回乡创业惠乡邻。”不少地方掀起了对返乡人员的“争夺战”。笔者认为,农民工供给正面临拐点,农民工已不再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与农民工荒融合、呼应,成为今后相当长阶段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一大特征。

  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比较优势,进城的农民工充当着廉价劳动力的角色,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使其工资维持在较低水平。“农民工潮”成为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写照。2004年起,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农民工荒,并持续出现和扩大,而从去年以来还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昔日东南飞,如今凤还巢。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因就业机会减少而被动返乡,也不同于之前以技工荒为主的农民工荒,如今的农民工荒伴随着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大潮,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普工荒反映农民工供给总量的有限性,技工荒反映技能人才的短缺性。总体看,农民工荒不仅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体现,也是农村劳动力由单向输出向双向流动转变的结果。

  农民工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农村劳动力变化的情况下,不能把时下的农民工荒理解为消极的经济事件。从第一代农民工到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理解和依赖也有所变化。更多农民工怀揣梦想,不仅有物质追求,还希望实现个人价值。就近就业、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劳动者,还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草根力量,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东部沿海大城市的就业“拉力”减弱。一些地方农民工的居住和生活成本高,加之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市民化待遇存在瓶颈。一些用工单位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用工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工荒会倒逼产业升级和用工制度的完善。

  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环境的改善,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产业转移加快,县域城镇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互联网又增添了后发优势,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开阔了眼界的农民工可以就近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农民工争夺战背后还有乡土情结。“田园将芜胡不归?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一种情感的维系,让不少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工回归,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让这片故土重焕生机,可以就近照顾家庭,缓解农村留守问题。过去,农民工“一人进城打工、致富一家”,对于社会的效应,被业界称为“做加法”。而今,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带动一方”,则成为“做乘法”。

  无论农民工是在大中城市还是就近在县域就业,都要关心农民工权益,让其在城乡间、在大中小城市间、在省内外充分合理流动,让有能力和意愿的农民工在适宜的地方乐业安居。如果说以前大量企业的利润是建立在廉价使用农民工的基础之上,如今企业就要改善就业环境,增加职工福利,学会向农民工让利;而城市则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日趋公正的制度环境和更亲切的人文关怀,提高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用工荒凸显农民工供给拐点来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215/5314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