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陈书义:香菇种出好日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11  来源:商洛日报  浏览次数:82699
内容摘要:  2016年的10月,一直阴雨连绵,那月的最后一天,久违的太阳从云层后露出了笑脸。家住丹凤县河涧社区的陈书义赶忙在院子里铺好
   2016年的10月,一直阴雨连绵,那月的最后一天,久违的太阳从云层后露出了笑脸。家住丹凤县河涧社区的陈书义赶忙在院子里铺好塑料条纹布,把已经烘干装袋的香菇倒出来晾晒,再去一去潮气。

  “刚才有收购的上门看货,说有点潮,让我再晾晾。”今年52岁的陈书义种香菇已经有6个年头了。以前,他在距离丹凤县城一个多小时路程的老家南沟村,靠跑拖拉机拉货为营生。后来,村里人少了,陈书义的生意也淡了很多。了解到当时香菇的价格还可以,他就和同村的几户人家商量着一起种香菇。

  初种香菇尝甜头

  万事开头难,2010年,第一次种香菇的陈书义,专程从武关镇请来香菇种植大户来他们村进行指导,种植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他都会通过电话联系及时解决。当地做菌棒的材料不够,他租了一辆大卡车,去渭南市买修剪下来的果树树枝,运回来粉碎做袋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的5000袋香菇菌棒的收益不但收回了本钱,还小赚了一笔。经过第一年的小试牛刀之后,陈书义慢慢地增加菌棒袋数量,与此同时,香菇的价格也是一路攀升。“当时的收购价已经到了每斤38—40元,是最近这几年最高的价了。”陈书义回忆道,“正是那几年挣了一些钱,后来才能搬出山沟,搬到县城里住。”如今,陈书义在县城的河涧社区有了自家的三层小楼,一家人其乐融融。

  扩大规模栽跟头

  其实,当初陈书义从老家搬出来,不仅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也是想能有更好的条件种植香菇。陈书义老家所在的南沟村元台组,用他的话说就是“住在山头上”,从山下的公路到家门口,短短的几里路,不但全是土石路,而且坡度也不小,每次开着拖拉机都走得特别小心。平地少、缺水源、路况差,山外的原料运不进来,收获的香菇卖不出去,这些都限制了陈书义把香菇种植规模再扩大的想法。

  陈书义和同村的几位种植户商量一番,决定一起把香菇大棚搬出大山。他们在附近的村子里租了约12亩土地,大家都把大棚建在一起,形成规模,资源共享。2014年冬天,陈书义在建新大棚之前,专门去了趟河南省,用一个星期考察了一些香菇种植基地,并引进了自动接种机。

  2015年,陈书义投资了15万元,建起6个香菇大棚,准备的一万多袋菌棒也很快上架,就等着出菇了。在这个阶段,陈书义发现有的菌棒长不出香菇,最终,近三分之一的菌棒都坏掉了。原来,罪魁祸首竟是高价买回来的自动接种机,由于陈书义没有完全掌握自动接种机的使用方法,加之机器不能根据袋料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导致菌种埋入的深浅达不到要求,才出现了之前的一幕。仅这一次失误,就让陈书义损失了近10万元。

  总结经验终成功

  痛定思痛,陈书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没有因以往的失败而缩减数量,而是继续保持相同数量的菌袋,并且接种也改用传统的人工接种,速度虽然慢了些,但却保证了质量,出菇率高。

  每天早上6点钟,陈书义就赶到大棚,忙到晚上10点多甚至更晚,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今年,他的第一批香菇长势格外好,最忙的时候每天需要雇十几个人手来帮忙。这些小小的香菇寄托着陈书义全家的希望,他盼望着明年能有个好收成,弥补之前的亏损,让香菇种植更上规模。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陈书义:香菇种出好日子”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111/5292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