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湖北武汉乡贤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21  来源:农村新报  浏览次数:82092
内容摘要:  昔日高山流水幸遇知音,今日乡村建设喜迎乡贤。伴随着一曲优美的古萧《梧桐月》,走进记忆深处最温暖质朴的故乡。18日,第二
   昔日高山流水幸遇知音,今日乡村建设喜迎乡贤。伴随着一曲优美的古萧《梧桐月》,走进记忆深处最温暖质朴的故乡。18日,第二届乡贤论坛在武汉江夏五里界开幕。
 
  “湖北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非常突出,值得全国各省学习借鉴。”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说,农村建设工作除了资金的投入,也要多做人的工作,也必须借助乡贤的力量。
 
  本次论坛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工部、省住建厅等部门指导,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以“创新乡贤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14名国内知名的乡建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基层乡贤代表共话美丽乡村建设。
 
  乡贤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罗田县三里畈镇新铺村,以农民合作社入股改造家园,带头的就是一群乡贤,如今这里已成为“荆楚家学第一村”。
 
  “现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力量就是新乡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营养,而文化的根就是在乡村。“生态的产品,文化的消费,心灵的消费,是未来中产阶级最奢侈的消费品。”张孝德从经济学角度解释道。
 
  浙江莫干山的裸心谷,一个床位2000块钱;北京市民在农村用集装箱建起“城市桃花源”,每年有2000人前来居住。留美博士和人民大学教授在北京郊区开展社区农业实验,这些从乡村之外来的人,给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新时代的乡贤。张孝德说,“他们来到农村,将有机会再次复兴我们的乡村。”
 
  “这次论坛让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支部书记姚元翔说,“我们村现在已经建了10多公里的徒步道,下一步将把村里几百年的老房子修整一下,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带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含着眼泪做乡建
 
  “我们村的村民几十年没有在一起劳动了。”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樊家湾乡贤樊益良说,“之前村民都在打麻将,斗地主,搞了乡建以后,每年早上七八点钟,干部把钟一打,村民自动出来做卫生。”外出打工的人得知村里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希望能帮点忙,捐点款,但都被村民拒绝了,因为村民更希望他们能回家一起打扫家园。
 
  做乡建缺钱时,磨山村自发组织捐款,还开通了微信号“美丽乡村磨山村”,号召大家一起干。吃低保的贫困户捐了100元,患有晚期癌症的老人硬是从医院赶回来捐了300元……“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希望能够看到我们村变好变美丽。”这位老人说。
 
  现如今,磨山村还成立了合作社,募集股本260万元。其中,现金入股34万元,房屋入股18套,土地450亩,劳动力入股30万元,村企业入股20万元。这为村里对接外部的资源提供了平台,也增加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2009年我回到海南火山村搞乡村建设,为了节约成本,我把在北京工作的弟弟带回了家乡,跟着村民一起干,搬石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正是这种浓浓的乡情支撑着我们一直走到现在。”全国返乡大学生论坛发起人、海南火山村荔枝创始人陈统奎说。
 
  “作为乡贤,一定要有情怀,对家乡充满爱,实实在在替群众办实事。”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理事长王伟华说。
 
  乡贤助力探索乡建新模式
 
  “承载所有炎黄子孙美丽乡愁的基本载体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而建设自治、自生、自然、自律的美丽乡村靠人,尤其是当地或从当地走出去有德、有才、有威望的乡贤!”王伟华认为。
 
  他说,目前乡建工作存在三个方面问题,补药难治病、叫好不叫座、吃力不讨好,关键是没有赋予乡村建设“生命”。在他看来,中国乡村建设应在乡贤引导下,回归“四位一体”,即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一体”,即成就新乡村生命体。其中,“群众为本”强调乡贤带动、集体合作;“产业为要”强调精准定位,三产融合;“生态为基”强调要绿色自然、配套完善;“文化为魂”强调乡教支撑、传统回归。
 
  为实现乡村价值,省村镇建设协会探索了“136”建设模式,即一个“自治激发活力产业创造价值,文化改变命运”的理念。三个阶段:自治组织,清洁乡村;综合治理,美丽乡村;产业运营,小康乡村。六个步骤:完善自治机制、创建清洁乡村、修复乡村文化、规划乡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运营乡村产业。
 
  据了解,目前“四位一体”理念已经在湖北乡村推广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多乡村的面貌都发生了变化。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湖北武汉乡贤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61221/527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