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秭归,漫山都是脐橙,一个个像红灯笼挂满枝头,煞是喜人。
每个鲜橙都有“身份证”,橙皮做茶、橙汁产酒、橙肉做酱,秭归将脐橙“吃干榨净”,畅销全球。
每个鲜橙都有“身份证”
水田坝乡王家桥村村民陈宝全种了4亩脐橙。她每新摘一个橙子,就贴上二维码,“这个小贴子,我们果农叫作脐橙的‘身份证’。”
记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秭归脐橙防伪查询平台,点击“防伪溯源——深度追溯”,产品产自哪家合作社、哪个农户,以及翻耕、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信息,一目了然。点击“病虫害防治”,每次防治用药日期、施用药物、浓度、安全间隔期和负责人清清楚楚。
普通橙农怎么能做到如此精细?
陈宝全说,她的脐橙由村里合作社统一管理,定点供给秭归屈姑国际食品集团(下称“屈姑集团”)。“屈姑集团和合作社对我们进行培训。简单的田间管理由我们做。复杂的管理、录入田间信息等工作,由公司安排的技术员来辅导我们完成。”她说,“因为施肥、用药都是统一管理,今年产量不错,收益有3万多元。”
在大山生活多年的陈宝全,近年来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外”,都是来考察脐橙的。孟加拉国客商奥苏尔竖起大拇指,说:“贴上二维码,橙子好卖。”
一条生产线就可“吃干榨净”
来到屈姑集团产品展区,十多种产品让记者看花了眼:橙皮加蜂蜜,做出“橙+蜜”;橙皮配茶叶,产出橙茶;橙汁发酵,制造橘汁红酒;果乳做酱,用于面包烘焙;将果粒加入粽子,以纪念屈原的民歌“我哥回”命名。
“有一次,我们发往迪拜的8集装箱鲜果,到达时全变质了,损失130多万元。”集团董事长李正伦说,“深加工势在必行。”
在屈姑集团厂房,一条一层楼高、绕圈循环的流水线,将脐橙反复冲洗剥去囊衣。在橙酒发酵区,120多个发酵罐可年产700万瓶红酒。一个橙子进入流水线后,橙皮、橙汁、果乳、果粒分离后进入不同生产环节,末端实现零废弃。除了脐橙剥皮需要手工操作外,其他环节均是自动化。
集团副总经理胡兆兴说,这个深加工车间,背后有15项发明专利支撑,其中7项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公司历时10年,投入4000万元研发的多菌种双酶低温多阶段发酵法,去年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斩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国际领先”。
一个山区企业,为何蕴藏如此深厚的技术实力?
屈姑集团每年投入3千多万元进行科研,与中国柑橘研发中心、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成立了全省唯一柑橘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开出年薪80万元,从国外引进专业人才。意大利果酒酿造中心工程师罗兰,2004年来到秭归后,就再也没离开,每年参与大量研究。
屈姑集团赢得市场口碑,产品畅销140多个国家,今年出口产值4亿多元,成为日本伊藤忠商事、泰国正大集团等世界名企的供应商。
身处顺境仍不忘“小心看路”
作为秭归脐橙出口的龙头企业,屈姑集团2005年注册,2009年产值首次破亿元,多年来产值保持近30%的增长,今年有望突破13亿元,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
事业向好,但李正伦一直头脑清醒:“农业企业风险大,投资回报慢,稍有不慎就会倾覆。”
该集团投资1.96亿元建设的二期厂房,土地、建筑都已抵押,但投资巨大的自动化设备抵押评估值低,贷款困难。企业每年需要流动资金1.2亿元,且集中在脐橙上市的3个月。此外,响应政策要求,企业撤掉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但山区县天然气管道不健全,目前只能使用车运罐气,比燃煤贵3倍,成本飙升。
对此,秭归经信局局长谭昌宁说,县里大力支持屈姑集团,每年给予县域调度资金、产业发展基金2000多万元,为其深加工项目的1亿元贷款进行贴息。政府正在争取早日建成天然气管道,帮助企业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