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安徽肥西“制种村”:从闭目塞耳到紧跟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4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880
内容摘要:    安徽省肥西县严店乡东南村种粮大户李邦胜是当地最早的制种专业户,他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得东南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制种村。村
   

 

  安徽省肥西县严店乡东南村种粮大户李邦胜是当地最早的制种专业户,他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得东南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制种村。村里的品种试验田就达到上百亩,成熟的制种基地面积更是达到数千亩。

  50岁的李邦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粮。最开始种植常规稻,种出了经验和技术后开始向良种繁育发展。如今已在当地流转了1500多亩地从事杂交水稻的制种。90年代初,回家乡创业,开始在自家的几亩地上制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于1996年开始大面积制种。“水稻才刚刚收获,马上要种冬小麦。这两天下雨正好缓解了土壤的旱情,对小麦生长有利。”李邦胜介绍说,与普通种粮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制种要求高,很多环节还是需要手工进行,例如二段育秧、插秧、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拉花、去杂、精选等等。“但与以前相比,已经进步了很多。像以前没有调节剂时,需要手工一粒粒掰穗子帮助抽穗,那个辛苦劲现在都不敢想像。”李邦胜说起这些制种的事儿滔滔不绝。制种产量每亩地在400斤出头,每斤的价格达到了6元钱,收益比较可观。

  “随着科技的提升,种子也在不断改良。现在农民的用种量大大减少,单位面积产量反而提高,这都依赖种子质量的提高。粮食的年年丰收,离不开我们制种大户的功劳啊。”李邦胜说,东南村的村民们看着他种地制种尝到了甜头,就跟着他学习种田制种。现在他们村制种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成了名符其实的“制种村”。如今,杂交水稻制种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作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

  李邦胜告诉记者,随着水稻制种产业的做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随之增大。以前遇旱是有钱用不了水,现在遇旱是免费水放进田。2013年,村里的制种大户们联合成立了东南村种业协会,这意味着大伙儿可以集体与种子公司进行价格谈判,制种大户们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此后老李又领头成立注册了肥西县优农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两个平台的搭建,他希望自己迈上一个新台阶——不再是闭目塞听的种粮者,而是有一定市场意识的经营者。

  “当初,我哥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选种、播种,如何进行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如何进行花期授粉等工作,以及全程跟踪服务。”李邦胜的弟弟李冰介绍说,他之前在江浙打工,看到哥哥种粮制种发家致富,也跟着他流转土地学起制种。

  如今,他们哥俩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在他们兄弟的带动下,东南村有20多人从事品种科研,3人进行日常生产管理。李邦贵的种苗主要是被丰乐种业收购,一年的营业收入将近1000万元。每年的农耕农忙时节,李邦贵都召集全乡的种粮大户,推广水稻新品种,发放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对他们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并指派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对全乡的粮食丰产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安徽肥西“制种村”:从闭目塞耳到紧跟市场”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61114/5253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