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农博会已经彻底成为品牌的舞台。如果一开口就直接介绍我是卖玉米、猪肉的,可能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这并不奇怪。单纯闷头干事的农产品只能生存在产业链最底层,高附加值才是通往盈利通道的大门,而开启大门的钥匙,就是品牌。
有的品牌是历经岁月沉淀、源远流长、有口皆碑的,甚至已具备国际影响力。在农博会上,不需要太多的渲染和造势,这些品牌周围都不乏拥趸,譬如安岳柠檬、汉源花椒、峨眉山茶等。
但这并不容易。在四川,大多数农产品都具有原生态、高品质、绿色有机等属性,这无疑是争夺市场的重要卖点。但与这些属性相伴相生的,往往是低产量、高价格。特别是低产量,是农业产业化的障碍,也是单一产品树品牌的瓶颈。
怎么办?在农博会上,记者看到了“另一条路”。
在巴中馆,记者看到了一个“巴食巴适”的品牌,这个品牌下集齐了巴中8大农产品系列,包括椴木银耳、生态畜禽、巴河水产等,无一不是巴中当地最具特色的富硒、绿色、生态农产品。巴中市特色农产品巴食巴适产销协会副会长张纯强说,如果把这些产品分别做成单一品牌,不仅产量供应会有问题,而且包装营销的成本很高,风险大,而把它们打捆形成一个品牌,反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农博会上,像巴中这样选择“另一条路”的不在少数。广元馆内醒目地打出了“广元七绝”品牌,还在网上建了一个“七绝商城”,旗下的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等都已小有名气;凉山州则喊出了“大凉山 大品牌”的口号,举全州之力要把大凉山的农产品叫响。
打捆销售也并非终极目标。张纯强打了一个很时髦的比喻,做一个打捆的大品牌就如同做一个孵化器,起初需要精心培养发展里面的子品牌,一旦时机成熟,子品牌也能另立门户,独闯天下。
看呐,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