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稻市遇“三降” 稻农经济利益如何保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23  浏览次数:82920
内容摘要:    编者按:今年的稻市,压力一一显现。由于天气原因造成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之后,国家托市收购价也较往年调低。三降之下,
   

 

  编者按:今年的稻市,压力一一显现。由于天气原因造成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之后,国家托市收购价也较往年调低。“三降”之下,早稻收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稻农的经济利益能否有所保障,籼稻主产区的种植结构调整何去何从?本报记者深入水稻主产区,为读者带来早稻入市的一线报道。

  减产降质成定局,早稻几乎不赚钱—— 安徽庐江:“水稻+”产业期待涅槃重生。

  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价格下调……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安徽省庐江县,粮农们今年经历了多重打击,早稻种植积极性受挫。眼下正是早稻出售的“黄金时期”,连日来,记者奔赴收购点和田间地头,倾听农民们对早稻生产的期待与需求。

  定局

  减产降质农民急售粮

  7月30日,安徽省启动了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在该省双季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庐江县,开放了5个早稻托市收购点。8月7日一大早,记者在位于该县郭河镇的安徽珍新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收购点看到,满载稻谷的车辆正在排队过磅。该公司负责人熊言新告诉记者,受中储粮庐江直属库的委托,他们从7月30日起正式敞开收购,现在每天的收购量在100吨左右。

  “今年国家最低保护价133元/百斤,比去年降了2元/百斤,每亩产量减产200斤左右。再加上出米低,卖不上价格,今年早稻基本上不赚钱。”正在往提升机口倒粮的郭河镇乐庄村农民余新平说,他家的15亩田今年早稻亩产量只有650多斤,除去口粮,他把剩下的6000斤都卖给了粮站,除去人工和费用基本上不赚钱。

  “今年早稻品质差,三等质量标准很难达到,一般都在四等、五等。再加上水分杂质折扣,每百斤价格也就在120~125元之间,很难达到托市收购的133元价格。”庐江县粮食局副局长周美海场抓起一把稻谷吹去秕谷,饱满的谷粒所剩无几。

  庐江县今年种植早稻50万亩,主栽品种有中早25、浙辐203和嘉籼8号等新品种,受洪水灾害20万亩绝收,只收获30万亩,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比去年减少一成。

  “虽然我们腾出1万吨空仓容,目前只收购了1000多吨,估计最多也就能收到3000吨左右。”周美海说,收购过程中,将继续全面使用“一卡通”收购系统,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

  早稻虽然减产,但农户售粮积极性较高,捂粮、囤粮习惯大有改变,粮食晒干后大多选择立即出售。

  转向

  “一稻一麦”配合机械化

  “今年早稻减产,对我是致命的打击,前几年价格年年上涨,产量也逐年增加,让我赚了不少钱。”庐江县柯坦镇小墩村种植大户毕早鹏告诉记者,今年种了500多亩,被水淹了200多亩,只收割了300多亩,一下子把前几年赚的钱都赔光了。虽然有保险赔偿,那都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打算明年全都种单季稻,实行‘一稻一麦’模式。”

  庐江县农委副主任邓本宜介绍,庐江县早稻种植面积曾超过90万亩,占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0%以上。近几年来,伴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种植大户们普遍以“小麦—单季稻和油菜—单季稻”种植模式为主,早稻种植面积逐渐萎缩。

  究其原因,邓本宜分析,虽然“双季稻和小麦(油菜)—单季稻”的种植收益只差100~200元/亩,但小麦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符合当前农村用工缺乏的现状。“经历了今年的灾害,明年种植面积肯定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种植虽然面积减少,但产量和质量都要保证,向品牌粮要效益。”邓本宜介绍,下一步,庐江县将适度提高规模经营,在全县17镇建立20个万亩示范片,示范总面积达30万亩,涉及10万农户。粮农们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同时,还享受示范区的育秧盘、种子、塑料薄膜、肥料补贴,各项补贴加起来,基本能满足一亩田的成本投入。

  前景

  品牌粮有补贴还有好价钱

  “品质优良的早稻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我明年打算全部种品牌粮,不但享受补贴,而且还能卖好价钱。”郭河镇乐庄村粮农余新平说。

  记者了解到,庐江县正在着力帮助粮农做好转型,计划在圩区推广种植莲藕、茨实、茭白、荸荠等水生蔬菜10万亩。同时发展“水稻+”产业,推广稻田养虾、养鸭、养鱼、泥鳅、黄鳝20万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庐江县汤池镇骆其勇家庭农场,记者看到几台挖掘机正在稻田四周开挖水沟。“光种水稻肯定不行,我打算在这600多亩稻田里养鱼蟹,做到水稻增产鱼蟹丰收,一举三得。”骆其勇蹲在田头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亩产有机稻谷350公斤,按每公斤3元算,水稻亩收入1050元;毛蟹每亩产80公斤,按每公斤60元算,可收入4800元;每亩产鱼50公斤,按每公斤35元算,收入为1750元。三项收入算下来,亩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实现一季稻田三份收入。如今在庐江,调整种植结构成了粮农们时尚的选择。

  优强普弱早稻市场分化将引领供给侧发力

  8月初,早籼稻主产区的收获工作基本结束。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江西湖南湖北及安徽等早稻主产区已经陆续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展望后市,稻谷最低收购价已经演化为市场参考价,稻米市场将呈现优强普弱态势,亟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

  单产面积双下降出米率降低

  农业部农情调查显示,6月份以来的强降雨已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7700多万亩,其中早稻受灾面积达1000多万亩。在田间持续降雨、湿度较大的期间,又出现高温天气,给病虫害滋生创造了环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病虫情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水稻重大病虫害在南方稻区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1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3.0亿亩次,病害发生1.1亿亩次。进入7月,强降雨影响了早稻收割,加之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早稻收获整体推迟5~7天。根据农业部稻米全产业链调度,湖北、安徽以及江西部分地区早稻单产面积双下降,稻谷出米率也较往年有所降低。托市价成为早稻市场参考价格

  “七下八上”期间,南方产区早稻开始陆续上市。据农业部稻米全产业链对江西的调度,晾晒后普通早稻到厂价格在1.20元/斤左右,比2015年同期低0.05~0.10元/斤,降幅在6%~10%。为保护农民种植收益,江西、湖南、湖北及安徽等早稻主产区已经陆续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由于近年来最低收购价政策连续启动,南方主产区的早稻除了农村居民自留口粮外,多数进入各级粮食部门政策性储备,稻谷“政策市”已经运行多年。在这一过程中,最低收购价逐步演化为市场参考价,甚至土地流转也以最低收购价乘以一定数量的稻谷进行标价。进口库存“双高”挑战国内市场

  2015年,中国与老挝、越南、柬埔寨和缅甸建成自由贸易区,从这些国家进口大米执行自贸区优惠关税。另外,根据中国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承诺,大米关税进一步降低,因此进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2016年1~7月,泰国25%破碎率大米到岸税后价比国内标一晚籼米全国批发均价低24.6%。我国稻米进口直接原因仍在于价差劣势,而价差主要来自于单位生产成本,但是这一单位生产成本差异根源在于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家总体物价水平大幅低于中国,加之这些国家地理上的便利性,因此成为我国大米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2013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偏弱,巨量库存经由托市收购进入国有粮库及其委托存储粮库,给国有粮食部门库容带来巨大压力。当前,主产区粮库基本高仓满储。与此同时,高库存问题开始向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蔓延。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对1172个稻谷种植户的专项调查,2016年4月底,农户户均储存稻谷1379.05斤,比去年同期增加10.7%。另据相关部门对106个合作社的调查,目前大部分合作社储粮为稻谷,截至2016年4月底,社均储粮达到70374斤,其中稻谷占84.4%。

  稻米消费倾向于优质化

  与整个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相似,稻米消费也出现了升级趋势。然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曾经一度与优质稻推广产生了矛盾。由于近年连续启动托市收购,而托市收购以普通品种为主,优质稻送至粮库无法保证优质优价。从生产环节看,优质稻抗性不及常规稻,单产一般低于常规稻,因此,在最低收购价连年提高的情况下,优质稻亩均收益低于常规稻,优质稻推广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但是,自2014年开始,情况出现了变化。由于米厂走货较慢,倾向于采取以销定产、按需采购高质量稻谷的策略,这一市场特征一直持续到2015年。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粮食收储政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优质稻与常规稻的市场价格分化将会更为明显。

  要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早稻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甚至整个粮食市场的调控制度,都不仅仅是价格问题,而是需要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进行谋篇布局。

  把握好粮食“去库存”的时机和力度。当前粮食巨量库存给财政带来了较大负担,也对库容造成很大压力,因此,亟待去库存。但是在新季粮食上市期间,如果“去库存”力度和实际把握不好,将会对粮食市场形成“砸盘”,从而造成粮食卖难,谷贱伤农。因此,“去库存”需要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坚持实施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完善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科学制定粮食储备轮换制度。

  长期内“补短板”需要构建融合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要大力培养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指导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结构、提品质,提升农民市场营销能力,从源头提高粮食产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粮食领域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粮食生产与加工流通、食品安全等结合起来,甚至与生态保育、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向大农业要效益。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稻市遇“三降” 稻农经济利益如何保障?”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60823/5204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