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跌宕起伏。自1997年对传统的集体经济的改制浪潮之后,苏南农村的集体经济并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了新的形式,常领改革之先的苏南又一次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
从“人人有份、人人没份”到“产权清晰、量化到人”
苏南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有起有落。新世纪以来,苏南农村不断探索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发展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过去,乡村办的集体企业往往“政企不分”,集体资产的权属关系并不清晰,“人人有份”等于“人人没份”。现在,这些村大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清产核资、股权界定、股份量化,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关系。目前,苏州市1498个行政村已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1288家,富民合作社374家。江阴市241个行政村中,组建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59家,净资产从组建时的55.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88.8亿元。
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由乡镇和行政村直接投资办厂,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村集体组织实际上变成了无限责任公司,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确定。近年来,苏南农村新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渠道是资本经营、资产资源租赁和承包经营,普遍的做法是兴建标准化厂房、打工楼、商业用房等物业用于出租,经营风险小,收益持久而稳定。
有了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农民得益更多、更直接。传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村办企业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等资金,主要用于村级行政开支、福利支出,农民直接分享经济收益并不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分配,主要实行按股分红和福利分配相结合,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状况与成员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更直接。
不搞“一刀切”,推进多元发展
在张家港市村集体建成标准化厂房350万平方米,年租金超过4亿元。江阴市村集体2013年共收到土地租金3.94亿元,村均153万元。苏州全市村级二三产业物业用房超过3000万平方米,村均达2万多平方米。
这是苏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这也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江苏省委2014年针对苏南集体经济开展的一项调研,归纳出苏南农村所探索的村级新集体经济发展,将这种形式归纳为资产租赁型发展路径。村异路异,各村实际发展状况不同,发展路径也有所差异。
苏南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时,集体经济留下了一定股份,借此发展的则称之为企业股份型。如张家港市永联村拥有永联集团25%的股份,江阴市长江村拥有新长江集团25%的股份,2013年永联村集体收入1.25亿元,长江村集体收入超1亿元。常熟市梦兰村拥有梦兰集团30%的股份,2013年获得分红2000万元。常熟市蒋巷村每年从常盛集团获得固定分配600万元。
一些地区属于农业开发型,通过村内农户承包土地的合法流转,按照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要求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由村委会聘用种地能人负责实现高增值农业的开发。
还有联合发展型,当地避开集体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和产业中的劣势,为属区内民营企业提供半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和纠正市场失败。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对此最早进行了探索,2011年5月由街道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和7个社区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了长桥集体有限公司,主要投资开发物业项目,目前集体经济总资产达36亿元,村均集体收入2952万元。
能人带头干,但不“说了算”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能人经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也就是能人。但在农村,既要靠能人,也必须靠民主。实际上,苏南农村新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都是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执行好的村,实现了能人治村与民主管理相得益彰。
江阴市山泉村党委书记李全兴,由民营企业家转任村书记,把自己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和村民自治制度运用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实行村民自治,实现“民主促民生”,短短4年时间就使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先进村,村级收入增加到5200万元,并化解了4700万元的历史债务,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典型。
过去的村集体经济,讲起来是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实际上由少数人控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村民有股份,他们更加关心集体资产的运行和处置,每个村都建立了一套比较民主的管理机制,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正常运行,村民代表大会成为决策机构,改变了过去集体资产处置、使用由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状况。苏南各市县也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并联通到村,加强集体“三资”监管,减少违规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正如大包干时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让人意料之外,今天集体经济的“东山再起”也令人惊叹不已。集体经济既是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开展集体统一服务,既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又为各类市场主体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振兴繁荣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