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牧业作为广大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贫困地区最缺乏的生产要素之一就是技术。很多贫困地区土特优农畜产品资源丰富,自我发展潜力巨大,只是因为缺乏技术支撑,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产业。同时,多数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产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人畜劳作、经验耕种等特征明显,生产效率普遍较低。
以往提及农业科技扶贫,大多只局限于特色种养技术。确实,特色种养技术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产量、质量的手段。特色种养技术有力支撑了贫困地区农特优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民的收入增长。但精准扶贫需要多样的、综合的农业科技体系,以满足不同发展要求。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综合集成,除了传统的育种育苗、种植养殖、精深加工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还要加强农业监测预警、农业新业态等技术服务,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质量,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从多方面促进农牧民增收。
治贫首在治愚,开发智力是农业科技扶贫工作的前提。贫困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很弱,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也比较长。要强化科教兴农战略,只有锻造一支扎根贫困地区、贴近贫困群众、了解发展需求、勇于服务奉献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队伍,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智力造血”功能,才能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农业科技扶贫要选择该地区最具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程度较高的产业,集中科技力量连片开发,形成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和较大的商品量。
其次,要做好农产品监测预警技术服务。市场是精准扶贫的“造血工厂”。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流通、贸易信息指导,有了支柱产业而不适销对路,会使农民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一旦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贫困地区的种植、养殖户往往第一个受影响。在精准扶贫中,农业监测预警技术能够为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从而合理安排种养计划,提高抵御农业生产、流通、贸易风险的能力,增强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
此外,要转变农业流通方式,发展农业新业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为全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之一的“电商扶贫工程”在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农村电子商务不仅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多个方面细致深入地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组织方式,更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商品性和品牌性。
应当看到,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让上百万人脱贫已不现实。必须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无论是定点扶贫,还是行业扶贫、片区扶贫,农业科技扶贫都要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的需求,既应着眼于精准脱贫,也要着眼于脱贫后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借助科技实现产业的精细化,并使科技与企业的发展、群众的意愿和资源条件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取得最大化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