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不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而且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
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农业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以及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资源要素的弦越绷越紧,农业生态环境亮起“红灯”。二是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三是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成本处在“上升通道”,国际大宗农产品(12.010, -0.16, -1.31%)价格已不同程度低于国内,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加之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对新挑战,再上新台阶,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发育成长,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我们应顺应时代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内生活力。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既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还要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要认识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是要去搞一个新制度,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更好地激发农村活力。在实践中,近年来贵州六盘水市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探索出一条深化农村改革的新路。一是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资源变股权,让沉睡资源活起来。二是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资金变股金,让分散资金聚起来。六盘水市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类发展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村集体发展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的股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集中投入到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按股权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益,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农民变股民,让农民富起来。这一实践,不仅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对于发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优越性,推动农村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启示一:针对生产力三要素分散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三变”改革立足六盘水市作为资源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实际,抓住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主要矛盾,通过产业平台等,最大限度整合各种资源,激活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转变农民投资方式、创业方式、就业方式、增收方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证农村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农村资金最大效益,解决好分散的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问题。
启示二: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抓好“统”的问题,“统”的载体、方法、路径又必须符合农村发展客观规律。“三变”抓住这一农村改革症结,通过股权合作和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推动农村改革由过去的“裂变”向“聚变”转变,实现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让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优越性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启示三: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农业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必须依靠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让每一个群众都能公平地参与改革、积极地投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变”改革通过产业平台等,将传统农村家庭为主的生产单位变为以资源或资金入股的规模化经营主体,找到了个体积极性与规模化生产的结合点,有效推动了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重组、互联互通,为人人参与改革、推动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