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如何优化要素配置?
如何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大发展理念”的国策在黑龙江落地,总书记“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指示精神的可靠实现,都必须以更开放的理念解放思想、以更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改变对“工商资本”的偏见。
黑龙江做为中国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省份,绝不能贻误时机。落实总书记“要把政策转化为行动,全力打好攻坚战”指示精神,就必须纠正农业政策理论上对“工商资本”的偏见,必须用更加辨证的哲学发展观和法治观,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推动“新三农”发展进行科学认识和法规前置的理论突破。
[正文]
以习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政国策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清晰体现,会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工业反哺农业”国策发布后的3年时间里,客观评判“工业反哺农业”,基本无踪影,没有实实在在落地。不是政策有问题,是发展路径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是产业政策理论创新滞后。
“工业反哺农业”,既是新农业、新农村发展所必需,也是新常态下工商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
一、工业反哺农业,是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几十年的补给促进工业进步,今天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工业反哺农业不但可以有效推进“三农”协调发展,客观上也推动工商企业自身的创新,更可成为新常态下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如果我国的农业还要靠自身走很长的路,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就是一个空泛的说辞而根本不可能实现,或者说要再等上四十年。现实情况却是,中国等不起,中国的国情等不起,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等不起。
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其它三个现代化也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中国广大农村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还会持续恶化;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农业的面源污染和农村自然生态危机还会进一步加剧;农业现代化不能尽早实现,内需拉动就还会相当乏力、国家经济基本面就还会持续低迷乃至出现经济衰退……
工业反哺农业,是客观现实、客观需要,也是对于工业自身优秀体系、文化、产能等资源的再利用。工商领域几十年积累、沉淀的多重生产力要素、特别是优秀企业家资源、大企业组织资源以及其携带的人才、文化、资本、体制、模式、管理、理念、价值观等要素对现在的农业和农村来讲,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工业反哺农业,在实现农村资源汇聚、价值叠加的同时,也实质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创新发展。
工业化是组织化、是企业化,用企业化组织模式进行现代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与农民土地资源和农村自然山水资源形成联结机制和组织化体系,是主粮农业因地制宜进行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的有效形式。建立组织载体,形成可执行可操作的落地“抓手”,才可能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工业化模式符合中国主粮农业发展的国情
2015年7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用工业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将工业思想运用到农业上,特别符合我国的国情、农情和民情,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中国农业需要探索的可以解决“三农”多重矛盾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建设新农村需要工业化组织体系
农村资源匮乏,缺少教育、缺少医疗、缺少文化、缺少资金、更缺少人气。因此,农村有需要外围资源的进入,带领和帮扶农民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农民的渴盼,是农业的基石,也是农村的需要。我们必须将工商业资源与农业资源相融合,建设新农村需要工业化组织体系,才可打造农工商的多重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