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体系走向精细化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一司副司长王平介绍,食药监总局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其中包括严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生产许可的准入关、加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督抽检工作、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置力度、推进开展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进一步明确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追溯的责任制度等。目前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103家。2013年底总局出台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原料管理制度明确强调,如果原料用生鲜乳,必须自建、自控奶源基地,对于出厂产品要求逐批进行检验。对于出现问题的产品,要实施产品的召回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今年6月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对国内和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实施统一注册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婴幼儿配方乳粉有近2000种,生产过程中,如果频繁更换配方,对产品的质量安全会造成隐患。王平表示,《办法》对配方的数量进行了限制,明确规定,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配方产品。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表示,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标准中,某些指标比国际食品法典,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指标还要严格。
严格的生产规范和许可条件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国家乳品行业的质量水平,对乳业行业结构性调整也有着重要意义,这将要求企业从原来给消费者提供各种卖点,变成供给侧的质量提高和有科学性创新性产品,同时更趋向于品牌的塑造。
实践匠心、关心和放心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中国的奶源产量和质量这些年提升非常快。一份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现在中国有8000多个奶站,1/3是乳企自建的,还有1/3是规模牧场的,还有一些合作化的养殖区。科学的养殖水平使得牛奶的乳蛋白率已经很高,同时,相关国家标准也在提升。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认为,伊利把严苛的质量管理贯穿于产业链中,以确保食品安全零事故,这个过程取得了实质成效,“第一,从源头上确保质量安全;第二,加强全产业链的质量检测;第三,夯实质量和基础研究;第四,大力做好质量追溯”。
据张剑秋介绍,到2015年,伊利获得的437项实用新型专利中,有65%以上都与技术相关,为有效破解食品安全问题、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创新途径。 “2014年伊利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婴幼儿奶粉可追溯示范企业。目前利用手机和相关的一些手持设备去扫描我们的相关产品,就可以清楚了解到这个产品来自哪个牧场、是哪个厂生产的,以及相关的配方、功能、生产日期、检验报告、饮用注意事项等。与此同时,我们还采用VR等新型技术推广透明品质,敞开生产地大门,并邀请消费者走进工厂、走进我们的牧场,以工业旅游的方式对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和监督。”
“我们坚持60年,就是为了一杯好牛奶。”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历俊表示,好品质需要有全产业链,在这方面,三元有自己的优势,“一个是有优质的种源,有一个国家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另外,从养殖的角度来说,奶源是关键。三元有EDTM奶牛管养管理体系和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还有高过国家标准的内部标准体系”。
乳业国际化已在路上
欧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表示,中国蒙牛、伊利、三元都是顶尖的乳品企业,和全球其他国家的乳品企业没有什么差别。他表示,中国消费者不必盲目追捧国外制造的奶粉。近年中国婴幼儿奶粉质量有非常大的进步。从国际经验来说,应当从3个方面着力,提高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一是提高产品标准;二是严格执法;三是新的变化要及时与公众沟通。
张剑秋表示,乳企需要洞察中国乳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力。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诉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从单纯的关注质量保障,转变为更加强调营养健康、营养安全,因此,对于高品质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乳品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标准的全产业链的运作是保证高品质乳制品的关键所在。此外,国际乳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都在加速流动和进行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布局全球,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也在深耕中国市场,这种跨越国界和区域的全球产业链的融合,超越了传统的食品安全的保障范畴,成为了下一步乳企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全球产业链任何一环高标准的链接和协同,都是企业发展优质乳品的新动力。近年来,伊利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大洋洲、欧洲、美洲等乳业发达的板块,搭建了全球相关的资源和创新的骨干网络,实现了全球的产业链布局,同时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相继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乳制品,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的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不同需求。
陈历俊认为,创新是中国乳业差异化竞争的机会。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是中国乳品行业的使命,“作为乳品企业,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我们自己的产品是否有利于国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