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土地托管做得有声有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0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559
内容摘要:  土地流转作为规模经营的一种途径,目前在全国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越来越高的地租,让很多种粮大户望而却步。其实,实
   土地流转作为规模经营的一种途径,目前在全国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越来越高的地租,让很多种粮大户望而却步。其实,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只是土地流转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土地托管、代种等形式,“绕开”流转费这一门槛,形成土地流出、流入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均分机制。现在,在全国的一些地方,土地托管做得有声有色。

  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从年头忙到年尾,一年的收入跟外出务工的人相比,可以用“少得可怜”去形容,这种种植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规模过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这也是国家政策倡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一大原因。而如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仅是土地流转形成规模一种形式,也可以通过实现服务的规模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江苏省南通市通过土地托管的方式,将土地交给“田保姆”全程托管,实现规模化种植,提供给大家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粮价下降规模流转有压力

  土地流转率高,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全国土地流转已经实现三分之一,随之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前几年种粮经济效益高,地租也跟随上浮,但去年出现粮食价格下降,流转主体面对的经济压力陡然增大,部分大户发现,辛苦一年收益微小,甚至有的出现不盈利或者亏损,种田积极性大受打击。

  在江苏一般而言,一亩地一年的流转费用是800元,有的地方1000元,甚至1200元,这在粮食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流转主体的经济效益会比较理想,一旦遭遇市场行情不好或者天气灾害,扣除高额的流转费及农资成本后,种粮大户或者农场主的收益会严重受损。

  粮食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户的经济效益。由于粮价低迷的情况下,丰产不丰收,一些省份出现了种粮大户减少种植面积,甚至“退租”的现象,种粮整体积极性受挫。新华日报曾报道,南京市溧水区和风镇种粮大户沈金水,2013年就流转了1968亩土地,但在去年,加上政府补贴基本维持在盈亏平衡状态,对于将来种多少、种什么都有了疑虑。

  安徽六安市的一位种粮大户介绍,他的亲戚流转了500亩的土地,由于经营的原因,外加“行情”的推动,共亏损了10万元左右,最后无奈“退租”,退出了种植的市场。

  那么,如何规避流转风险,让种地农户与经营主体利益捆绑,建立起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一些地方尝试通过土地托管,依托专业化的组织生产和服务,让服务者和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都有利可图。

  服务规模化实现土地规模化

  5月26日,江苏省海门苏通农机作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岳正在烘干前两天抢收回来的小麦,“这是‘老板’交钱买的服务,我们要做好‘田保姆’的工作。天气不好,我们已经抢收了100多亩,正好趁着下雨天,先把这些烘干完,如果明天下午天气好,我们再继续抢收。”张岳为当地村民提供的是“全托管”服务,也正是南通近几年在推广的一种规模经营的方式。

  “全托管”是用最现代化的机器,最现代化的技术,为最传统的农民提供最摩登的农业技术服务,由此获得双赢的一种服务方式。根据实际,“全托管”服务模式有两种:“实物”型和“货币”型。“实物”型即农民收益通过实物体现。农民将土地交给服务主体全程打理,每亩支付1200~1450元的托管费,服务主体向农民承诺农作物保底产量,收获物全部归农民。“货币”型即农民收益通过货币体现。农民将土地交给服务主体打理,每亩获得托管收益1200元左右,收获物归服务主体。

  海门市开发区三江村的曹裕龙今年70多岁了,自己一个人在村里种着2亩多地,“儿子儿媳在外面工作,没必要为这点地把他们召回来,幸亏有了这个服务组织,每亩有保底的800元收入,如果合作社效益好,年底还可能有分红。”

  张岳现在共有托管面积1100多亩,其中50%属于“实物”型托管,50%属于“货币”型托管,“选择哪种托管方式,取决于老百姓,如果在村里居住,多以实物结算,可以自己消费,如果长期在外,货币结算更方便。”

  “全托管”主体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户,也可以是零散种植的农户。从简单的兼并土地到扩大服务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即使没有实现面积上的规模种植,通过扩大服务的规模,同样达到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用扩大服务的规模来弥补耕地不足,同时解决了农民不愿意放手土地的问题。

  南通市农委主任朱进华介绍,截至目前,南通由农机(农业)服务组织、农机手、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主、村干部等多元主体发展而成的“全托管”服务主体有1145个,2015年服务耕地面积达50.92万亩,为14.26万户老弱病残或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提供了贴心的“保姆式”服务。“全托管”实现了农业乡镇全覆盖。

  土地规模经营 路径可以多样化

  南通市农委农机处处长陈昌军介绍,“土地托管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求‘全托管’经营主体必须是有一定软实力的专业团队,是有资质的全能‘保姆’,有条件、有门槛,十八般武艺,软硬件建设。”他们不仅拥有科学种田的技能,还具备了经营管理能力,熟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把推进“全托管”服务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和注入农业经营管理。“全托管”将农机与农艺紧密而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了1+1>2的效应。

  在南通,托管的最初雏形是邻居间相互的帮工,你帮我、我帮你,多半是免费的,主要靠乡里乡亲的感情作为纽带。渐渐地,这种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农户间自主出现了生产环节的外包,耕种、统一育供秧、播插、统防统治、收割等单一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单一的服务又不能满足需求了,于是开始由“片段式”服务向系统的“全程化”服务方向发展。

  “全托管”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生产,将散碎的土地集中打理,“全托管”通过扩大服务的规模,解决了土地规模散碎不易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难题,弥补了农民不愿意轻易放手土地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扩大了规模。南通市通过削除田埂堤坝、填平废沟呆塘,新增标准化农田1.2万亩。

  谈到规模经营,南京农业大学周应恒教授认为,实现规模经营最核心的不是一定要流转土地,而是经营上有规模即可。土地流转,特别是行政力量干预推动的流转会出现地租成本的显性化,增大经营的风险,降低效益。通过合作社、联耕联种、社区经营、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经营、集体经营等都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我国各地条件存在差异,切忌一刀切,应该珍惜各地农业经营者的创造,因地制宜推动规模经营的多样化实现路径。

  路,可以让农民自己选

  规模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理想的模式是少部分人种大量的土地,提高农业效率。但中国国情是人多地少,倘若扩大规模,很多人拿不到地怎么办?那么多农民哪里就业、哪里去生存?在现有条件下,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否得到保障?这也应该是城镇化、现代化要考虑的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外出务工的农民乐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在外务工的收入比在家种地高,流转后还能拿到租金,他们很开心;但毕竟存在这样一批农民,他们有着固执传统观念,把土地留在手里,会觉得更放心,对于这部分农民,不能强行要求土地流转,而应该是为他们寻求一种出路。

  “全托管”,是通过服务的规模化,代替土地的规模化,从最初邻里间的相互帮助,逐步发展到生产环节各环节的外包,既保护了农民对土地的情结,又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模式的土地经营权仍在农民手中,而社会化服务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特别是规避了土地租金问题,土地、收益和农民仍然紧密联系,是目前比流转土地更行之有效、农民更易接受的办法。

  农民主体的需求是多样的,相应会衍生出不同的服务方式,不要行政干预,制定单一出口,做好规范引导,路可以让农民自己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应卓群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土地托管做得有声有色”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60607/5152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