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倘若没有新种地人农业现代化何谈实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31  来源:红网  浏览次数:82430
内容摘要:  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真的不见得清楚。现实当中是,
    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真的不见得清楚。现实当中是,“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当美好愿景与三个“不种地”相遇,该是怎样的尴尬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率越来越高,农业人口却也在同比例的减少。当“四化”同步的目标已经确定,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三不种地”现象,已经预示着一种潜在的阻力正在形成,给农业现代化提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既事关农业现代化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也事关眼下粮食安全问题,倘若没有种地人,又何谈保障?

当下种地队伍最明显的特征,是所谓的“三八九九”人员组成,在一些地区,有的壮年妇女在农忙时也很难找到。在一些地方,一些土地承包大户在开工前,首先要为老年雇佣者量血压,甚至担心他们在劳动时不用太劳累,以免因老年病而出现工伤。这就是当下不少地区种地队伍的现状。与此同时,种地人的减少,土地的低效率种植甚至荒废,更为农业现代化蒙上了又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双重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在“三八九九”种地队伍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那些有劳动能力,能够应对农业生产需求的人员尽速回到农业中来。

在一些地方,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或将土地入股,然后再在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中打工,实现就近就业,收入要比单纯的种地高上许多。这应该是当前破解种地队伍短缺的一个方法。

但从长远看,农业现代化,单纯依靠传统农民、依靠传统种植技术是很难实现的。随着时间的推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民,也将进入老年时期,70后、80后、90后这些人员的“三不种地”情结,必须加以梳解才行。

职业农民的培植和壮大,应该从“三不种地”人员开始进行培植。

推进这项工作,首先需要确保农民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是一种职业的再塑、市场的再塑。职业农民掌握了足够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和市场交易知识,有了平等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发展机会,打通农业和其他行业的通道,才能够足以吸引人才向农业“逆流动”。

其次,需要通过政策支持,让农业有奔头。需要在土地流转、自然灾害防控、金融信贷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稳定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生产预期,夯实农业规模化基础,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让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愿意回到农村中去,特别是愿意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

第三,让农业产生更大的经济附加值。要改变传统农业现状,推动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工业化、农业与旅游业等二三产业的对接,实现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式发展,让农业收入更多元化、更有附加值,更有经济保障。

不管政策说的多么花哨,只有想尽办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过得体面,才能有人愿意种地。只有有了高水平、充足保有量的高素质职业农民时,农业现代化才有了“脊梁骨”,农业现代化这场历史性攻坚战才能打赢。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倘若没有新种地人农业现代化何谈实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60531/5144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