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农业局专业喷防队在项店镇邵楼村开展“一喷三防”作业。徐维摄
种粮大户喜迎丰收。徐维摄
本报记者胡巨成本报通讯员裴娅晖段清斌
息县,作为河南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一向被誉为“中原粮仓”。但另一方面,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成为摆在息县人民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近年来,息县突破传统思维藩篱,从农业发展源头入手,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夯实农业产业载体,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寻农业农村变革发展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稳,天下安。只要立足自身实际,在‘变’字上做文章,就能走开具有息县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新路子。”息县县委书记金平说。
1
“单一”变“多元” 特色求发展
5月16日,天气晴好,26岁的冯俊岭正在自己的葡萄园里带领工人抹芽,3年前他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毅然回到家乡息县,承包了800亩土地,开始种植高端优质葡萄。如今,每亩地最低收入也在万元以上,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在保障粮食生产稳步提升的基础上,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息县县长赵君峰介绍。
息县初步确立了沿淮沙湾区域重点发展蔬菜及相关休闲观光产业,淮河以南的垄岗区域发展林果、花卉与粮食、油料兼顾的多种经营,淮河以北的平原区域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的县域规划区划。
近几年,息县特色农业产业的环境得以优化,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等粮食作物,花生、芝麻、油菜等油料作物,西瓜、香瓜、葡萄、草莓、甘蔗、蔬菜、花木、油用牡丹等园艺作物,半夏、杜仲等中草药在适宜区都得到开发和发展。息县香稻丸、息半夏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息县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产油大县”和“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中国绿色生态果蔬示范县”、“中国生态香米之乡”。
淮农农业、德丰农业、鑫晨农业、兰庭农业、翠绿农业、钰鑫种植等一批现代化农业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都在蓬勃发展,蔬菜、林果生产基地由点到面扩张,产品不但丰富了本地人民的“菜篮子”,而且远销港澳、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同时部分园艺基地还建成本地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即将成长为生态农业产业旅游胜地。
2
“粗放”变“集约”设施打基础
通过科研论证,息县确立了做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战略发展规划。多产粮食、产好粮食,一直是这个传统农业大县的立县之本。2015年,粮食高产示范区全面刷新了片区平均亩产记录:6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549公斤,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公斤。更难得的是,孙庙乡街村的水稻高产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904公斤,创息县水稻单产新高。
“这些示范片的粮食产量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息县农业局局长谢建说,“水稻单产900多公斤,仅比袁隆平的实验田少了几十公斤。”
高产示范片当然有很多优势,息县连续三年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则使全县三成的耕地都有了这种潜力。东岳镇、白店乡的耕地几乎全部建成高标准粮田,这里“路成方、田成片、涝能排、旱能灌”,已是典型的现代化农场。
“除了对现有的土地进行整理外,一些‘空心村’整体搬迁后的土地复耕,也大大提高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息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华介绍,2012年该县制定了《息县高标准粮田建设“百千万”工程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县建设高标准粮田110万亩。据此,息县上下集中发力,发改、财政、水利、国土、农开等部门分别承担了千亿斤粮食、现代农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切实加强了水、电、路、林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加了高标准粮田面积。
2012年至今,息县已建成高标准良田55.3万亩,完成规划面积的50.3%。再加上以往建设成果,该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9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2.8%。
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持续推进,息县大部分土地实现了集约化管理,成为粮食丰产稳产的“泰山石”,息县农业传统产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得到了空前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十二连增”,连续九年被国务院、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县)”,2013年起被确定为全国产粮大县。201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更是达到244.89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5%;产量98.87万吨,逼近20亿斤。
3
“下地”变“上班”农民成工人
虽然特色农业发展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以及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抗风险能力低等因素,都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软肋”。
息县迎难而上,把土地流转、机械化规模化经营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2009年起在全县范围内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搭建平台;2014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2015年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从法律层面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有序进行。
息县谯楼办事处的鑫晨蔬菜基地目前开发种植各类蔬菜瓜果2000多亩。这一蔬菜基地,就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小块变大块”,采用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并返聘流转土地的农民到基地工作,让农民变农工,让“下地”变“上班”,带领老乡们一起致富。
“准点上班下班,工资稳定,又可以照顾家里,再加上出租土地的租金,现在每个月收入达3000元左右,而且不需要承担任何农业风险,真是太好了。”在鑫晨蔬菜基地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除了谯楼办事处,孙庙乡、曹黄林镇、关店乡等地都通过土地租赁,建立起供港蔬菜基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等,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成为息县农村土地流转典范。
目前,息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8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1%。土地的大面积流转,也带动了一大批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的成长。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为新型农民的标准,“庄稼活不用学”成为老套,新型的农业文化正影响着新生代的农业从业者。近年来,息县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而成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带头人的农民达上千人之多,这些先行开展新型农业生产的带头人成立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将引领更多的农民走向兴农强农的道路。
息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息县目前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就有19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78家,农业产业化省龙头企业4家、市龙头企业28家,家庭农场32家。
一个又一个城郊型观光农业景点、一块又一块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一家又一家农业生产企业、一处又一处家庭农场在息县广袤的田野上星罗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