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农村的部分贫困问题。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也一直大力支持农民加入外出务工大军,并以此作为地方减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从静态的经济收入角度看,打工的确为农民和农村提供了一个快速增加收入的机会。但如果我们以整个农村的长期发展作为考察对象,进而对农民进城打工做一个生命周期维度的考察,就会发现前景并非如此乐观。事实上,中国农民、农村贫困问题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得到了缓解。可以预见,未来如果没有政策层面的重大变化,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之后,农民、农村的贫困问题会再次恶化。
具体来讲,如果把进城农民分为三个相关的群体,即儿童、成年农民工和老年农民工,就能很容易地看出现实的问题所在,也就是为什么进城打工只能是暂时性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而不是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
农村儿童难以向上流动
对大多数农村儿童而言,要么继续上一代的命运,继续做农民,要么成为亿万流动打工人口的一分子。除此之外,并无其他选择。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年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上广地区,多数外来人口儿童(0岁-17岁)的教育停止于初中阶段,也就是说同龄城市儿童就读高中的时候,很多14岁-17岁这个阶段的非户籍儿童尽管仍在城市,但多数已经不在学校了。而目前城市里非户籍儿童的群体中,无疑农村儿童是主体部分。上海市的六普分析报告就很明确地承认,“外来青少年较早地结束了学习生活”。
从贫困问题研究的角度看,教育对于减贫的意义不言而喻。根据国家统计局多年的农民工监测报告,农民工总体教育程度始终处于初中阶段。当目前这一代儿童成长起来以后,这一状况并不会有显著改善。也就是说教育条件会成为农民、农村减贫的重要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总体的国家减贫战略还是从近年的“教育扶贫”政策看,出于减轻特大城市人口压力的目的,所有的措施都是基于“就地扶贫”的出发点,即通过政府加大投入来提高所谓“农民人口素质”来减贫,而不是正视规模巨大的城乡人口流动这一现实。近年来高层领导针对农村教育的讲话无一不是鼓励农村学生根留乡村、建设乡村。其结果是在地方上重点扶贫的效果并不好,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在城市里的教育权利又得不到保证。
事实上,减贫政策面上如果不能对流动人口进行大力支持,即把城市里的流动儿童纳入国家减贫的范畴,就等于放弃了支持最有可能摆脱贫困的人口,而把减贫的希望寄托于农村条件最差的留守人口。其结果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儿童在城市里的教育困境等于预告了中国减贫战略的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