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种植结构跟着市场走
在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庞志村秦俊莉家的大棚里,刚栽上几天的黄瓜苗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给黄瓜苗挂吊绳。蔬菜种植大户秦俊莉说:“今春又流转了60亩地,种玉米不挣钱,村里不少人争着流转地,能挣流转费和用工费两份钱,收入至少翻倍。”
“蔬菜市场行情好,农民讲实惠,啥挣钱,就种啥。”庞志村党支部书记朱永明说,在区镇两级种植蔬菜配套水电路政策的引导下,全村今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300亩,都用于了发展蔬菜。
晋中市农委总农艺师肖虎善介绍,全市及各县区采取各种引导措施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农民发展蔬菜、小杂粮、中药材等,预计今年能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0万亩。
榆次区委书记贡琦说,可以预见短期内玉米价格不会回升,为破解谷贱伤农难题,榆次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精细产品,让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也为旅游、采摘、观光等提供了生态、休闲基础。
“一亩园胜过十亩田,我一棚西红柿挣了6万多。”榆次区逯村西红柿种植户胡四宝满脸自豪说,村里发展的精品西红柿,8斤装50元直供超市,订货必须提前预约,还引来了不少太原市民到棚里采摘。
有了“田保姆”每亩能省100元
每到春耕时,太谷县北六门村的白锦绣就发愁,丈夫在外工作,孩子出去打工,家里缺劳动力。今年却不一样,她打电话交代了下,家里的地很快种好,自己跟着绿化队挣每天70多元的工资。这是因为村里有了“田保姆”,她家的7亩土地全部托管了。
“农业降成本,机械化是一条出路。”太谷县农机局副局长贾新民说,太谷在农民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托管模式,推动农机手对周边农民土地打包管理,开展耕、种、管、收、售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农户和农机手双赢。
“我算了算,有了‘田保姆’,每亩至少能省100元。”白锦绣说,除了省钱,还不用受累了,自己出去每月打工还能多挣1000多元。
托管了白锦绣土地的农机手刘海忠家里,旋耕耙、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播种机、烘干机一应俱全。刘海忠说:“以前农机服务是零散的,东一户、西一户地跑,费事又耗油,托管后的农户从农资购买、到农机使用、再到粮食出售都能享受优惠,而我则保证了农机每季都能‘吃饱’,挣上更多的服务费。”
刘海忠还介绍,他还根据市场需求向农户提供种植建议,去年有几户听他的建议改玉米种谷子,每亩地的收入翻了番。
补短板让农业增产提质
12万斤梨,10天就被抢完!去年的好收成让寿阳县常村党支部书记侯志强有了底气,在上周末举办了首届常村梨花文化旅游节。“村里种梨没几年,产品能这么受欢迎,背后靠的是科技这棵大树。”侯志强说。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科技和农田基础设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两块短板。寿阳县农委主任王文亮说,寿阳一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大力实施农民培训,让科技为农业发展护航;一方面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今年已投入近一亿元,用于改善种植条件。
常村村委会的墙上,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玉露香梨示范基地的牌匾引人注目。侯志强介绍,常村种梨从测土壤、气象,到选树种,再到修剪、施肥、用药、储藏,全程在山西农科院果树所专家指导下进行,所以梨的品质好,农民少走了弯路。
在寿阳县新家庄的河滩上,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修筑河堤。这个河滩两岸的几百亩土地,一遇上夏天雨水大一点,会被淹得颗粒无收。“县里拨钱修了河堤,以后亩产几千斤的菜就有保障了。”新家庄党支部书记张富生说。
新家庄是个蔬菜种植大村,但村里的山梁上没有路,种了菜收不上来。今年,寿阳县拨款修了16公里4米宽的路。张富生说:“山上有了路,蔬菜面积能翻倍,农民收入又可以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