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花》写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女孩胡蝶,从被拐卖到出逃、最终却又回到被拐卖乡村的故事。她急于摆脱农村的一切,梦想着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但是这个虚无缥缈的城市梦想在她第一次出去找工作的时候就被割断了,她稀里糊涂地被人贩子卖到了中国西北一个村子里,偏僻、穷苦、无望。故事从这里开始,胡蝶的抗争、撕扯、疼痛也从这里开始,又到这里结束。
这部15万字的长篇小说创作素材,来源于作者的一位老乡的真实经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一直没给任何人说过。但这件事像刀子一样刻在我的心里,每每一想起来,就觉得那刀子还在往深处刻。”贾平凹说。当看到现如今中国农村的日渐凋敝、城市的不断壮大,10年前的这个故事再次涌上心头,恐惧与无奈驱使他拿起手中的笔,对准了身处在这个时代漩涡中的人的命运和处境。“我是农民的儿子,关注农村发生的事情。这10年我目光所及,一些农村衰败的速度令人吃惊。我的感情在乡村,《极花》虽然写了一个被拐卖的妇女,却并不是一个拐卖故事,它继续的仍然是我多年来对于乡村生态的思考与认识。”
作家梁鸿认为,当我们思考乡村问题时,容易把我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当做两种生活来看待,贾平凹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破这个界限,不管他多么熟悉这片土地,他依然带着一种疑问,探寻如何离它更近,如何把内心更好地融入到这片土地。《极花》不仅是写一个拐卖的故事,也是如何与这片土地交流的故事。
贾平凹可谓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风向标。从《废都》到《秦腔》,从《高兴》到《带灯》,贾平凹一直关注中国的现实命运和历史变迁,为中国作文、为中国作传已经不是他的职业习惯,而是他的生活,更是他的使命。于是,他关照现实中国的系列作品就有了生命和力量。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主任李洱说:“贾平凹的作品保留了乡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越来越高,犹如琥珀,成为整个民族情绪的博物馆。”
在《极花》的后记中,贾平凹写到:“上几辈人写过的乡土,我几十年写过的乡土,发生巨大改变,习惯了精神栖息的田园已面目全非。虽然我们还企图寻找,但无法找到,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将是中国人最后的梦呓。”
“写作不仅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更能让我感受到心安的幸福。”作家贾平凹日前带着他的新作《极花》在北京与媒体见面,与读者分享他的创作历程与心得。
《极花》写了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女孩胡蝶,从被拐卖到出逃、最终却又回到被拐卖乡村的故事。她急于摆脱农村的一切,梦想着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但是这个虚无缥缈的城市梦想在她第一次出去找工作的时候就被割断了,她稀里糊涂地被人贩子卖到了中国西北一个村子里,偏僻、穷苦、无望。故事从这里开始,胡蝶的抗争、撕扯、疼痛也从这里开始,又到这里结束。
这部15万字的长篇小说创作素材,来源于作者的一位老乡的真实经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一直没给任何人说过。但这件事像刀子一样刻在我的心里,每每一想起来,就觉得那刀子还在往深处刻。”贾平凹说。当看到现如今中国农村的日渐凋敝、城市的不断壮大,10年前的这个故事再次涌上心头,恐惧与无奈驱使他拿起手中的笔,对准了身处在这个时代漩涡中的人的命运和处境。“我是农民的儿子,关注农村发生的事情。这10年我目光所及,一些农村衰败的速度令人吃惊。我的感情在乡村,《极花》虽然写了一个被拐卖的妇女,却并不是一个拐卖故事,它继续的仍然是我多年来对于乡村生态的思考与认识。”
作家梁鸿认为,当我们思考乡村问题时,容易把我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当做两种生活来看待,贾平凹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破这个界限,不管他多么熟悉这片土地,他依然带着一种疑问,探寻如何离它更近,如何把内心更好地融入到这片土地。《极花》不仅是写一个拐卖的故事,也是如何与这片土地交流的故事。
贾平凹可谓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风向标。从《废都》到《秦腔》,从《高兴》到《带灯》,贾平凹一直关注中国的现实命运和历史变迁,为中国作文、为中国作传已经不是他的职业习惯,而是他的生活,更是他的使命。于是,他关照现实中国的系列作品就有了生命和力量。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主任李洱说:“贾平凹的作品保留了乡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越来越高,犹如琥珀,成为整个民族情绪的博物馆。”
在《极花》的后记中,贾平凹写到:“上几辈人写过的乡土,我几十年写过的乡土,发生巨大改变,习惯了精神栖息的田园已面目全非。虽然我们还企图寻找,但无法找到,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将是中国人最后的梦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