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分享经济成功逆袭传统消费观念为何却忽视偏僻农村地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2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254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移动互联网时代分享经济战略,将此视为帮助国家从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换为以消费带动经济增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移动互联网时代分享经济战略,将此视为帮助国家从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换为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分享经济是一种依托互联网平台,公众自由参与,通过分享资源而产生收入的经济业态和经济形态。目前来看,分享经济更多地还是集中在大众消费和服务领域,但未来最大的亮点可能会出现在生产领域。生产能力的分享将对未来经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在我国,分享经济正依托6.2亿多手机网民规模快速壮大,出行、住宿、办公空间、医疗等各个传统领域的闲置资源,被高效、灵活、精准的网络平台“盘活”。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全景解读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规模约为1644亿美元,我国分享经济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关数据分析称,我国分享经济产值将在2025年达到3350亿美元。

  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分享经济成功逆袭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崭新风口。但是,越是新越需要探索,越是新越需要大胆和谨慎并重。通过我们政协委员一线调研发现:中国滴滴、WIFI万能钥匙、VIPKID、住百家等分享经济的代表,多半只盯着大中城市持续发酵共享交通、共享金融、共享医疗、共享技能,却忽视了偏僻农村地区。

  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力度实施偏僻农村地区分享经济项目,使沉睡的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确保偏远农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已经成为摆着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一道重要的课题。

  分享经济不仅意味着通过技术网络手段建立相关主体参与分配市场的过程,也意味着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市场增值收益。事实上,在我国农村不乏分享经济的成功例子。第二届“全国十佳农民”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之一河北省第一个家庭农场主李素敏,其利用物联网设备种植285亩地,在李素敏的带动下,周边县市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农民经常自发前来观摩,他的家庭农场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习基地。附近群众都从他的家庭农场中享受了种什么品种、用什么肥料、何时收粮卖粮等共享经济技术的成果。

  分享经济不能忽视偏僻农村地区,这不仅是农村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分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潜在市场空间。各级党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应该制定开发计划,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帮助偏僻农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探索“农村淘宝”延伸服务,构建起偏僻农村电商服务点。各地要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草根电商创业扶持力度,每年安排电商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淘宝”等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以及对从事电商先进示范个人和企业给予扶持奖励。同时,要着力引进、培养和储备一批电商人才,舍得在经济上投入和政策上支持,倡导阿里巴巴集团等大都市电子商务分享经济代表为供需双方免费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为农村资源轻松找“婆家”。二是打破体系难题,树立分享经济的理念,各地应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围绕耕、种、管、收、加、贮、销等农业生产环节,提升互联网+农村资源的未来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偏远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冷链物流、农产品期货交易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用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三是创新“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力争打造世界级别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也通过分享经济为国内外游客提供短租公寓、民宿和度假别墅和提供蜜月假期、健康回春、美食购物、轻度冒险、庆典赛事等多个旅行主题消费服务,形成集数据贸易、产业扶贫、城乡共振为一体的大数据共享经济农村战略高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分享经济成功逆袭传统消费观念为何却忽视偏僻农村地区?”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60420/5109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