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分析,从棉农来看,一是种棉花效益直线下降。籽棉价格由2010年的5.2元/斤左右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2.8元/斤左右,亩均毛收入减少46%左右。二是调整结构需要一段适应期。很多农户对种植数十年的棉花一时难以舍弃,同时也存在种什么、怎么种的调整适应期。
从地方政府来看,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大多顺应国家稳粮政策实行“棉改粮”“旱改水”,但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投入增大,改种粮食后,相关区域农田水利条件需要随之改造;二是未能享受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相关政策扶持;三是粮农享受国家惠农补贴政策与同等地区有差距。
柯俊认为,长江中下游主产棉区农业转型发展成为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关系主产棉区农民能否同步奔小康。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国家给予重视和倾斜。建议国家加大长江中下游主产棉区农业转型发展支持力度,开展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试点示范。
一是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棉改粮”是农业种植结构的重大调整,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一方面,要在主要棉产区开展棉花面积调减后的休耕轮作试点,探索解决长期单一物种种植带来的土壤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为转产粮食或其他作物以及应对紧急情况留下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实施长江中下游棉花生产保留区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在推广棉花新品种应用、栽培新技术示范、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
二是加大“棉改粮”农田改造投入支持力度。如天门市棉花面积由原来的60万亩左右,下降到25万亩左右,这其中将有15万亩改为粮食种植,与之相匹配的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和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迫在眉睫。建议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主产棉区“棉改粮”专项建设资金,在“棉改粮”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核批准、资金安排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合理规划,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
三是调整落实“棉改粮”地区相关惠农补贴政策。比照全国千亿斤粮食生产大县的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县市给予同等的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