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农民喜获秋粮丰收的时候,突然遇到了较为剧烈的粮价波动。农情调度表明,国内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但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粮食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下降了20%,在南方一些地方,玉米价格下降了30%。并且,玉米价格的下跌对稻谷和小麦价格形成了挤出效应。
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原因复杂。综合来看,是我国粮食呈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推动所致,是国际粮食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推动所致。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有诸多因素:一是我国农业自身竞争力不足;二是一些保护政策使得粮价不断走高;三是国际粮价在下跌;此外,还有货运价格变化和汇率变化造成外部粮价不断降低,加剧了国内外粮价倒挂趋势。
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首先要千方百计保护农民利益,绝不能让种粮农民吃亏。为了保障农民的种粮收入,鉴于粮食价格形势变化,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前不久发布了《关于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公布了2015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每市斤1元,相邻等级差价之间按每市斤0.02元掌握。
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农民储粮条件有限,在当前粮食价格下行的情况下,各方力量应当参与到收购农民手中粮食的行列中。除国家收购外,一些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粮食企业,一些农村经纪企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把农民手中的粮食收购上来,防止由于储存条件不足,农民手中剩余的粮食发芽或霉变,从而形成额外损失。抓好秋粮收购,要严查“打白条”、压级压价,防止“卖粮难”。
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要在兼顾农民合理收益的同时,让粮食价格的形成更加市场化。当前,国内粮食不论是临储价,还是市场价,仍然高于国际粮价。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推进粮食价格改革,最终形成“价补”分开的局面,这是一个重要机遇。
按照粮食价格改革的顶层设计,将来需要把粮食市场价格和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分开。如果市价过低,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但是和价格分开走。把价格和补贴分开之后可以激活市场,农民按市场价卖粮,经营主体按市场价收粮,这样就把粮食市场搞活了。
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要千方百计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基本经验。不错,依靠国际供给,短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长期不可持续。一旦国际粮食歉收,我们需要进口粮食的时候,那会“叫天天不应”。
只有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愿意种粮,才能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还要千方百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