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要素投入方式亟待转变 农业面临转型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22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81941
内容摘要: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趋消失,资本投入也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推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经济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趋消失,资本投入也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推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经济驱动模式势在必行。

  近年来,受制于农村劳动力流转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短缺、新型城镇化加速的土地的城乡再配置以及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使得长久以来以劳动和资本投入推动的农业经济发展遭遇了困境,遇到了瓶颈,要素投入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农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

  激发农业新活力

  长久以来,我国农业是注重产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这种单纯依靠土地、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方式无法持续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同时,农业企业多以“家族式”经营模式为主,产权不清、管理理念落后,从而导致运营效率低下,难以做大做强,所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以效率促效益,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就要求在改进生产技术上,一方面要在农业领域加快推行创新驱动战略,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生产新工具、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投入,通过补助企业搞研发创新或购买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方式,激发农业企业开拓创新的热情和自主研发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创新机构,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持续化、日常化,切实提高农业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另一方面要集合现有的成熟的农业技术,进行广泛的推广和扩散,实现农业技术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应用。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应在农业企业引入“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建立规范有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战略,引入国外农企管理经验;创新融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创新人才吸纳机制,引入专业管理人才等方式,从提升内部自主革新动力和强化外部竞争压力两方面,敦促农业企业着眼长远,向管理要效率,以全要素生产率在体制改革上的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中国农业基金”)通过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投资,直接提升了被投资企业的资金实力,并向被投资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咨询、客户嫁接、资本市场融资、商业模式等一条龙服务,从技术到市场,从营销到管理,持续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性的指导,通过向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切实为企业带来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提升被投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要素重构

  盘活市场新动力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有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其中要素配置扭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突出表现为农业技术效率较低、人均产出较少、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对农业产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农业产业运行效率。一是重视农业产业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带动和引导行业发展,推动一个区域经济繁荣,并且具有极强的辐射效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实力比较强,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提升,提升行业效率,释放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二是围绕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产品、区位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变革、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优化升级严重滞后于市场要求,导致一些农产品滞销,一些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同时还存在部分农业产业附加值较低,急需升级换代产品,实现产业突围。通过资金、资源支持,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市场手段促进资本、劳动等要素有效流动,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基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投资,通过整合利用金融、政府等多种资源,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和新产品研发、跨境并购等,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效率,优化了农业产业的产品结构,促进农产品流动,使农业产业生产要素配置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提升了农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制度保障

  引导资金入“三农”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要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增长,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体制机制是保障。从当前来看,一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便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二是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程度。通过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三是要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农业是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产业,也是公共财政重点服务对象,应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同时,要扎实推进金融服务“三农”,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的新要求,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发展,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

  为农而生的中国农业基金自成立初期,就致力于在农业金融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创新财政支农的新方式,拓宽农业产业融资的渠道,发挥市场的撬动作用,实现政策向导和市场经营有机结合,带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为农业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做大做强提供充沛的资金保障。

  加强培训

  人力资本再升级

  虽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企业中高学历员工占比也不断增大,但受制于地域差异以及农业产业开放程度等的影响,农业经营者总体的人力资本质量较二、三产业仍有较大差异,提高农业经营者人力资本质量是保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切实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一环。因此,要加强对农业经营者技术培训和经营培训的投入,对重难点技术以及核心技术要领进行一对一的言传身教,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和面向不同群体的职业培训,系统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对农业企业建立常态化的调研、培训和咨询机制,将产学研紧密协同,实现技术成果与生产效率提升的对接和耦合。同时,为了激发农业经营者实践新技术的热情,可以在各地广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合作或合营的方式,形成新品种以及新技术的引进、标准化生产、加工、营销、物流等的示范园产业链,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纽带,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中国农业基金通过陆续帮助被投资企业建立起互联网平台,在农业企业引入“互联网+”的新思想,培育农业经营者树立起基于互联网的先进营销理念和基于市场的先进生产理念,并指导培训这些企业构建起“互联网+产业链”的协作新模式,实现被投资企业电商模式的全覆盖,将农业企业带进互联网营销的大时代,进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营销效率,加快了农业企业迈向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蒋桂华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要素投入方式亟待转变 农业面临转型升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1022/3622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