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新闻,我担忧的是,如果有新同学不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看出来是贫困生,似乎没有其他选择了。
首先,他办手续要走“绿色通道”。其次,他可能被校长“相中”,当众与校长合影。此外,校方还可能会大张旗鼓地给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或者让他们去某个部门领取免费的助学用品。我想问,贫困生“隐身”的权利在哪里?
当然,我无意批评北大,尽管他们对贫困生的关爱有些“高调”,但起码也让贫困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只是提个建议,既然北大真的想从精神上给予贫困生关爱,那首先就得从“扶贫”的方式上改进,将往常的“高调扶贫”转变成“低调扶贫”。
我们不妨将心比心设想一番,很多贫困生的自尊心很强,但碍于“贫困”的帽子,对各种高调的“陈光标式”的扶贫只得接受,拿着人民币(或其他物件)在记者面前摆出感恩的笑脸,但他们的内心其实是不快乐的——为何要让全世界知道我“穷”,为何要让我的同学知道电脑是学校送的,雨伞也是学校送的?
这跟北大所提倡的对贫困生实行“精神关怀”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可见,在帮助贫困生时,“简单直接”的事情容易做,真正设身处地予以“精神”上的帮助却是很难的事。如何抑制“高调的施予”,转为“低调的扶助”,是每一位施助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作者李孝湖,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11次入选“锐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