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因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所造成的污染及土壤养分失衡与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生产力和稳定性,传统的耕作农业面临巨大挑战。
提高作物-饲草-家畜系统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出路。然而,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多样、各区域生产条件差异较大,作物、饲草种植和养殖结构千差万别。因此,建立适应各区域特点的草地农业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是现代草地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农区,应建立以规模化、效益型为主导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调整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变农区秸秆畜牧业方式为优质、多元饲草饲料结构的高效畜牧业。二是提高草食动物比例,减少与人争粮的家畜比例,提高优质牧草的转化效率,配套优良家畜品种,通过优化种植、加工和养殖方式,提高畜牧业效益。三是依托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生产单元规模,建立“基地+农户”的规模化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区草牧业的系统效益。四是引草入田,采取土地轮作、间作、套种、复种等方式,实行循环轮作农业,保持土壤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在农牧交错区,建立种养结合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农牧交错区自然资源禀赋特殊,种植业与畜牧业同区域并行,互为补充。该区域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籽实农业效益远低于营养体农业效益,燕麦、全株青贮玉米、苜蓿面积已不断扩大,正成为我国草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该区域应大力发展以营养体农业为主导的草地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栽培草地,变半舍饲和补饲的生产方式为全舍饲畜牧业方式,提高饲草-家畜系统的转化效益。同时,将该区域建成草原区的饲草保障基地,牧区家畜的育肥基地和农区秸秆的吸纳转化基地,以减轻牧区草原压力,满足家畜营养需求。
在牧区,建立绿色、高效、环保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牧区气候条件恶劣,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生态、环境保护应是该区域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前提。对于天然草地,通过优化放牧利用制度,如轮牧、联户放牧、返青期休牧、禁牧等适应型放牧与草地管理,退化天然草地免耕改良,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增强饲草供给能力,解决生态保护、饲草供给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恢复草原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与品牌型生态畜牧业。通过家畜品种改良、短期育肥,进行绿色、天然肉乳制品工艺规范与标准化生产,提升传统畜产品的加工工艺水平,提高品质和附加值,逐步完善草原畜牧业生产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推动草原畜牧业向绿色、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草地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增长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