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警惕秋收各项困难 化解矛盾实现丰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0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509
内容摘要:  三秋时节,广袤的农田里又是一派繁忙。做好三秋生产,将直接关系到全年的农业收成,也将影响到来年的农业生产。在垦区,他们
   “三秋”时节,广袤的农田里又是一派繁忙。做好“三秋”生产,将直接关系到全年的农业收成,也将影响到来年的农业生产。在垦区,他们在保证全年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与地方一样的问题,例如粮食丰收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卖粮难、仓储难等问题,面对产业行情的走势,广大种养户也遭遇着如何调结构的困扰。对此,垦区积极想对策化解矛盾,力争在实现粮食丰收的同时,让广大种养户实现增收。

  新疆兵团小麦种植户—— 就怕找不到粮库卖不出粮

  一场秋雨一场寒。巴尔鲁克山三场连着的秋雨,使身居在山里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人,感受到了秋寒提前来袭的滋味。“眼下我的150吨粮食一粒没卖出去,一旦大雪盖山,粮食还没运出去,那我就顶不住了。”十连职工李平说。

  在新疆局部地区,9月飞雪是常见的事。在“三秋”时节,如何避免粮食不受损伤,确保丰产又增收,成了大伙儿最操心的事儿。

  粮食外运压力大,销售人员与时间赛跑

  近日,6辆载满粮食的大卡车在山道上行驶,这是一六一团粮食“停运”10天后又一次启运。今年,一六一团万吨夏粮上场以来走得特别慢,让大家很心焦。

  一六一团农副产品销售中心经理毛超说:“这几年卖粮都很顺畅,职工满意又得实惠。今年要不是及早动手,据现在走势看不少粮食恐怕真的会在露天场上过冬。”

  巴尔鲁克山地区9月飞雪太正常了,到那时即便粮食能卖出去,大型货运车进山拉运都很困难。为此,农副产品销售中心人员和时间赛跑。他们从7月27日第一辆车拉走至今还忙个不停,一头满世界找粮食储备库,一头跑粮食堆积如山的麦场。

  “不是不想收,而是实在没地搁。”这是附近几个储备粮库负责人共同的声音。起初,毛超还以为是在搪塞他,当几个负责人分别领着毛超一个库一个库地“查验”,他望着库满的“老粮”心急如焚,拍着脑壳立马改变策略,派专人在塔城地区中粮储备分库、克拉玛依市粮食储备库、塔城金华粮油公司蹲点“盯梢”,一发现库容“缝隙”就不放过,这才有了60%粮食出山的业绩。

  转眼进入9月,十连职工手中的1300吨粮食还在场上堆着,九连、七连、八连粮食调运速度也很缓慢。8月底,毛超带着销售人员第三次到十连组织卖粮大户召开“维稳会”。团领导说:“知道你们卖粮的辛苦和困难,但我们连这么多粮食没走一粒,能不着急吗?”

  “你们着急,我们更急!但再难我们也要想办法把大家的粮食卖掉。”毛超的话掷地有声。经历着眼下“卖粮难”的阵痛,来年的种植结构往哪调?原想下雪前播种200亩冬麦的九连种粮大户官新亮不得不改主意了,而这也是一六一团多数种粮户的“纠结”。不过,今年麦田里的秸秆倒是成了“香饽饽”,要不然他们就愁上加愁了。

  养殖户收秸秆做饲料,却担心牛羊肉行情下滑

  过去,麦田收割完毕,巴尔鲁克山经常是浓烟滚滚,焚烧秸秆现象一起接一起。不烧不行,烧了也不行,进退两难。种植户望着满地的秸秆很无奈,甚至出现半夜“偷烧”秸秆的现象。

  “不烧没法犁地,利用人工机力腾出地一亩地秸秆少说要花费20元。如今,每亩地可以卖出10-18元钱,一反一正增收不少呢!”官新亮说。

  种粮大户赵学义说:“我拉了1500捆麦秸秆,每一捆花成本6元钱,但以1比2的比例与苜蓿草混合粉碎饲喂,用于养羊至少能节约2万元费用,而且羊膘也不会差。”

  而这笔账不只是赵学义会算,600多户牛羊养殖户都在算。全团10万亩麦地、红花秸秆全部变现或者拉回家喂牲畜,原来“添堵”的秸秆利用率竟然达到了100%。

  利用捆草机增收的郑金龙,今年包了3000亩秸秆地,万余捆麦秸秆使他今年的毛利又增加了4万多元。一个被“满地烧”的秸秆引发出“多方增收”效应。

  10万亩“满地烧”秸秆的现象,因再利用而销声匿迹,这源于该团推行的“种养结合”发展模式。不过,现行牛羊肉价格“地震式”下跌,一旦震低了职工养畜的积极性,导致畜牧业大滑坡局势显现,“秸秆成灾”的循环必定会重演。

  成本涨得快,农机手秋耕顾虑多

  农机户郑金河驾驶着“约翰迪尔2054”大型拖拉机下地了,他望着一块块没有了秸秆的耕地说:“秸秆没了,我们犁地的作业质量也不能含糊。”

  “嘟嘟……”郑金河的手机铃声响了。“喂,金河,5号地啥时候能犁完?”电话另一头的指导员李冲问。“大约需要5个小时!”郑金河继续犁地。

  不一会,一辆皮卡车进地了。李冲带着几个技术员下车直奔秸秆地与耕地结合部,拿起尺子开始量。李冲对郑金河说:“深度平均32公分,达标了。要保持这个深度,否则农户不会给你钱的。”

  “现在油价降了好几块,耕地费为啥不降?”这是很多种植户的疑问。农机户崔北龙解释说,为了深度把“五体梨”卸掉了“一体”,这意味着成本加大了。再有,用工成本以前一人5000元/月的工资,现在涨到了10000元/月,加之“四体犁”增加的费用,现在收30元/亩,纯利润顶多六七元。

  一六一团很多种植户对此解释表示理解,但必须保证耕地质量。崔北龙毫不犹豫地说:“放心,不够深度不给钱!”不过,他近乎恳求地对农户们说,犁完地连春天播种一起给我吧,欠账欠的资金转不动了,年底我还要还贷。

  据了解,一六一团今年耕地面积13万亩,为了保证秋耕质量,该团借力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并内部给予30%借款,鼓励职工更新农机具。耕地开始后采取了“连队+种植户+农机户”三方验收措施来保证打好“秋耕仗”。

  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 “豆贱伤农”还会出现吗?

  进入9月,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迎来了收获时节。尽管经历了春旱加伏旱、低温加秋涝的多重灾害,但由于机械力量的增强和科技投入的加大,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与以往不同的是,农工们在喜迎丰收的同时,阵阵愁绪也涌上心头。大伙儿就怕去年出现的“豆贱伤农”现象再次上演,就怕摸不准市场的脾气而不知道下一步该种啥。

  吴宁:“今年粮食卖给谁?能卖多少钱?何时能出手?”

  东方红农场的吴宁是种田大户,上千亩耕地里种植了新品种大豆,眼看丰收在望,他想起了去年的伤心事。

  “金灿灿的大豆堆积在场院里,整个冬天无人问津。春节过后,生产周期已到,不得不以每市斤1.7元的价格出售。少卖很多钱不说,一冬天的管理看护劳心费神,真是让我闹心!”吴宁无奈地说着。

  他担心今年的大豆再次出现同类情况。站在即将摇铃的豆田里,这位有着丰富种田知识和一辈子钻研大豆耕种的老职工,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大兴安岭垦区是大豆的主产区,也是全国优质大豆栽培的黄金区域,我们这里的空气、土壤、温湿度,最适宜生长高油、高蛋白大豆。”

  他说,如果长期没有好的销路,这里的大豆将逐步缩小种植面积,甚至被其他作物全部取代,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优质大豆可是我们民族的品牌啊,这个品牌能关乎粮食市场的发展命运,我盼着国家还能再给政策,支援我们种植优质大豆,无论如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大豆品牌太重要了!

  高立明:“今后种啥能挣钱?结构调整路在何方?”

  古里农场一队青年职工高立明,想方设法调整结构。今年种植了大面积的玉米,眼看着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同样让他在收获前夕忧心忡忡。北方玉米产量高,收获下来堆积如山,本地烘干塔不够用,仓储力量不足,玉米很容易发霉变腐。他记得曾有一年,玉米在收获地头就被客户拉走,但这样的事还会不会再次降临呢?一旦积压在手怎么办?

  古里农场曾大面积种植芸豆,可最近几年芸豆市场低迷,忽而“白沙克”价高,忽而“奶白花”走俏,真是摸不准市场。每到秋天,人们问的最多的就是:“今年啥贵呀?”答案各不相同。喜悦、迷茫……种植户的心情并不轻松。

  谈起市场,高立明摇头说:“那可不是掐指能算出来的,不调结构没有好效益,调整却又找不准路子,这是我们种粮户最头痛的事!”

  刘仁刚:“功能性食品是我们打开市场的新目标!”

  大兴安岭垦区董事长刘仁刚上任伊始,就不断琢磨如何探索新路突出重围。经过多方考察和潜心思考,他确定了选择生产功能性食品作为垦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刘仁刚说:“药食本同源。农垦无公害绿色优质食品,既能保证安全饮食,又可以保健防病,所以我们要做好文章。”

  于是,大兴安岭垦区确定了今后产业发展方向是“调优调特,做好有机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垦区农业部门人员已经做好精细分工,农业处长郭军负责研究杂粮类,科长秦世宝负责研究玉米,科长司汉涛负责大豆,干事赵兰负责研究绿化防污染。每个人都要在自己负责的品种里研究探索出绿色有机食物种植生产加工方法,必须确保生产食品上到餐桌。刘董事长说:“习总书记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垦区每个人做出一件有意义的事,即探索出一种优质食品,那么垦区人民致富的日子不是指日可待吗?”

  大兴安岭垦区已经与大型超市考察对接,做超市糯玉米、全麦粉的供应商,同时,垦区旅游业正在兴起,美味的农垦食品必将得到市场的青睐,为种植户们带来更多收益。

  莫让丰收成为农民心痛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当内地的小麦销售与储存已暂告一段落的时候,新疆的小麦眼下正忙着外销。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麦子虽然丰收了,却因运不出去,还堆放在种植户的场院里;而寻遍周边粮库,不是存满“旧粮”,就是库容有限无法接收新麦,真是愁坏了麦农,甚至成为心病。

  除了麦农,养殖户们也有担忧:眼下,牛羊肉价格持续低迷,我们特别担心未来的畜牧业走势。如果行情持续下滑,这牛羊到底是养还是不养?是扩大还是缩小养殖规模,我们心里很没底。

  “三秋”大忙时节,既是收获的时候,也是为来年农业生产奠定基础的时候。倾听生产一线的心声,解决农户的现实困难,成为当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千方百计地拿出办法指导和帮扶农牧民渡难关、多挣钱,不要把老问题再拖到下一年。

  把目光从西北再转向东北。眼下东北垦区的水稻长势可谓是穗大粒沉,眼看着就要进入开镰收割的节奏了。今年东北水稻的丰产将成定局。然而,这样的成绩却来之不易。从年初到年中,历夏又入秋,东北不少地方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持续旱情,对粮食生产和牲畜安全造成了影响。对此,东北垦区观天象、早绸缪,发挥“小农水”基础性作用,实行科技种田,实施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作战”思路,从而将天气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化解在各种办法之中,将有可能带来的农业损失降到最低。

  无论是“三秋”、冬种与“三夏”,农业生产年年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身体再勤快一些、脑子再灵活一些、扶持政策再给力一些、解决办法再奏效一些,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高小生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警惕秋收各项困难 化解矛盾实现丰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908/3529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