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农产品滞销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是发展商品农业必须克服的难题。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导致市场供给减少从而让价格再次回归正常;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应该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即便这意味着阵痛。
然而,大规模的农产品烂市,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一个乡镇农户一年没有收成,将极大地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土地产出如果不能为农民基本生活“兜底”,农民利益将失去最后的保障,对农村社会秩序将造成严重冲击。
食用玫瑰、三七、玛卡,这几年几乎都经历过价格“过山车”。
必须看到,在山区广布、生态脆弱的云南等中西部省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从种粮到种植经济作物是农民脱贫的必然选择。这既有利于保护生态,也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路子是对的,应该给予更多鼓励和扶持,但也要进行适当引导。
进行特色种植的农民利益无法保护,说到底,是因为农民议价能力弱。一是农民组织能力差,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去商量价格;二是因为农产品无法长期贮存,回旋空间小,不少农民赔钱也得卖;三是因为农民距离市场远,不卖给原料收购商,也无法直接卖给消费者。
所以从长期来看,必须建立优化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全链条的长效机制。
解决农产品贮存问题,一靠建设冷库等储藏设备,二靠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农产品价格暴跌时凸显出来的需求,市场自会作出反应,政府可以适当引导;农民组织能力差的问题,还需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价格暴跌、农民吃亏的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而要拉近农民和市场的距离,离不开更为开放的农村、更了解现代营销的农民。
对于云南这样的地方来说,农民从种粮自给自足到种植经济作物面向市场,种植结构改了,思维结构也应跟着变。对于更习惯从经验出发思考问题的农民来说,这样的变化很艰难。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做更多的引导和扶持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取得了对经济的强制权力,因为行政命令错了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