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来生产经营。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提素质固然是转方式的重点,但更是难点。统计显示,我国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技能素质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高达95%,参加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0%。长期以来的农业低效益,种地不如外出打工,普遍出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现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接近50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
为实现转方式的宏伟目标,消除“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担忧,需要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全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新农民队伍。可以说,提素质是农脉所在、国运所系,更是百年大计,既要造血也要输血,既要谋长远,更要抓当下,既要政府给力,也需社会支持,是转方式、强产业基础之基。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从内部着手,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培训,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和示范带动能力。在提升途径上,由学校教育向成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在提升目标上,由单一技术向经营管理、文化素质等综合能力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与农民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探索适合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从外部着眼,要鼓励高素质人才回流务农,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吸引高素质人才从城市流向乡村,既缓解了经济下行对城镇就业的压力,又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素质。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农民工数量趋于零增长,回乡创业热潮涌动乡间。与此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激励下,许多有文化、有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和有志青年,也投身到农村的广袤热土。这些新鲜血液不仅充实了新农民大军,也改变了人们对农民的单一印象、刻板印象,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蹲在门口抽旱烟,而是戴眼镜,开机器,拿电脑,谈生意。他们的称呼虽然是农民,但你能说他们不是在做着工人的活、不是知识分子一样地在思考、不是在生意场上纵横捭阖?比如,利用自身一技之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里提供植保、农机等服务的蓝领农民(农业工人);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新技术,在科技园区、在控制室里“遥控”农业生产的白领农民(技术农民);把农业和市场紧密结合创业致富的金领农民(老板农民)。可以说,这些新农民的出现,既是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的过程,更是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的过程。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从社会支持看,要提供条件、提高地位,让新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用足用好政策激励“指挥棒”,引导更多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务农兴农、创业创新。着力推出一批新农民创业致富先进典型,树立以农为业、以农创业、务农光荣、务农富裕的社会风向。积极开展优秀新农民评选表彰活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农民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宣传推广各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农民培养模式。
新农民,新希望。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是转方式、促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新农民必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